01
今日市场震荡分化,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沪指收跌0.13%,创业板涨0.99%。两市成交8800亿元,北向资金小幅净买入12亿元,总体上个股依旧是涨多跌少,两市超2700股上涨,不过赚钱效应一般。

最新基金更新,昨日回血7500米。

今日市场大小指数分化,板块还是以轮动为主,持续性较差,不过小票投机热情不减,每天都有上百只个股涨停。具体从盘面上看,小市值国企央企继续活跃,不过内部开始分化;受新一轮汽车下乡利好刺激,汽车板块大涨;此外,彩票概念、科创板次新股、港口航运、煤炭等也都有过拉升。我持有的主动基金今天净值涨跌参半,上下变动幅度也都不大,属于大涨过后的正常调整。

白酒今天微跌0.5%,这在连涨4天后消化一下获利盘也很正常,并且量能上明显减少,说明卖出的人不多,从技术上看,昨日大涨后,白酒向上突破了4月份的高点,脱离了前期底部震荡区间,短期指标KDJ尚未显示超买,后续还可以继续拿好。消息上,自今日起,白酒新国标正式实施,其中最明显的规定是白酒必须是粮食酒,不能够使用任何添加剂,像之前的牛栏山白牛二、红星二锅头将被剔除出白酒的范畴,给了一年的缓冲期,只有将产品调整过后才能重新上市。也正是因为新国标对酿酒原料和工艺提出了更严格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成本,一些中低端白酒受影响较大,不排除会开启新一轮涨价,不过对高端白酒影响甚微,可能给行业带来马太效应,强者愈强,两极分化。
而对于高端品牌,除了在行业内扩大市场份额外,也开始纷纷夸界扩圈。像白酒一哥茅台推出冰激凌产品,首发日销售额就超过了270万元,可见热度也非常高。此次推出冰激凌品牌,主要还是想贴近吸引年轻人,众所周知,传统的高端白酒,未必会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起码现阶段真正能消费得起的还是少数。从行业数据上看,白酒被认为是中年男性专属消费品。2021年,消费群体以男性、30岁以上人群为主体。其中,30-39岁人群占比最大,为33%;18-29岁的年轻群体占比最小,仅为20%。同时,白酒市场出现明显的男性消费特征,男性消费群体占比超70%。而茅台目前要做的就是成为年轻人喝的第一口白酒。

医药也是微跌0.5%,技术上昨日放量突破20日线出现回踩也属正常,短期指标KDJ底部金叉,走势转暖信号未变。估值上,医疗当前PE33.79,百分位5.25%,适中。
近十几年来,医药主要经历了三次大幅度的牛熊转换。第一次是在2008~2012年,医疗指数从1122点,涨到了约5000点,两年涨幅4倍多。之后从5000点,跌到2012年的最低2500点,腰z。第二次是2012~2018年,医疗指数从2500点涨到2015年牛市最高的17115点,上涨了6倍多,指数估值也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的140倍市盈率。之后,医疗指数开始下跌,到2018年,叠加集采影响,最低的时候,跌到5800点。相比2015年牛市高位,跌幅70%。第三次是2018年~至今,2018年年底的时候,指数估值出现了历史最低估值,当时大约是32倍市盈率。随后上涨到去年7月,涨幅3倍多。然后就开启了大伙儿熟知的下跌模式,目前跌幅47%。市盈率也跌至18年底部位置附近。至于下一轮牛市是不是从现在开启,这没人能说的清,但至少估值上已经够低了。
新能源今天上涨近2个点,已经完全收复5月24日大跌的跌幅,创下本轮反弹的新高。累计涨幅已经超过了30%,有种王者归来的架势。从技术上看,新能源车连续3天站在了60日均线之上,今天继续拐头向上,不排除延续上涨的可能。消息上,新一轮汽车下乡活动正式开启,2.0排量以下的车型均享受购置shui减半的优惠,这部分车型大约占总销售量的96.8%,因此有望拉动新车销量200万辆、消费额超3000亿元。这还只是整车销售,不包含上下游产业链的拉动,根据乘联会秘书长的预测,这部分也将带动5000亿元的消费。不过市场炒的是预期,最开始都是按乐观情况对待,至于后面效果到底如何,只有等数据出来后才能真正知晓。
半导体微微涨,从技术上看,K线上已经3连阳,走势算比较稳健,不过量能上有所欠缺。
众所周知,半导体是我们由世界工厂向高端制造进阶无法忽视的一道坎,3年前还被重重卡过一次脖子,随后在提出相关战略及支持措施后,从2019年初至去年,半导体板块掀起了一轮轰轰烈烈的暴涨。但热闹总是那么的短暂,2021年以来,半导体板块基本上处于大幅下跌的走势。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下跌,估值上半导体已经重新跌回绿色低估区间。

军工也是微涨,技术上已经完全突破了60日均线。跟新能源、半导体类似,作为高弹性板块,近一个月已经涨幅不少,并且在这哥仨之中走势最为稳健,虽然涨幅小但连续5周都是上涨。主要还是地缘因素加快了换装,叠加最近两军工企业合并影响。
美股昨晚调整,联储缩表即将开始落地,缩表步伐先是每月475亿,3个月后提高至每月950亿。米老头也亲自与老鲍见面,说不会干预他联储的工作。目前两者都关心的问题还是通胀。不过中概是逆市上升的,但互联网ETF却是微跌,场内溢价减小了不少。
02 基金定投比一次性买入收益要高140%!
不少基金投资者也有逃不过“宿命”,明明想通过择时提高收益结果却深陷到追涨杀跌的怪圈,最终收益反而愈加惨淡。这也曾引发 “基金赚钱但基民不赚钱”的讨论,成为基金行业面临的一大痛点。
不过,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定投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投资方式。对新基民来说,定投帮助用户分批买入、平摊成本,降低了择时风险。对老基民来说,是“盲目自信”交了学费后重新发现的宝藏。
不久前,华夏基金调研了525万名投资者数据,其中不少结论对我们还是很有参考意义。
对于用户喜欢定投什么样的基金品种,31%的用户选股票型指数基金,这部分人看重行业景气度、成长性,还有17%的人看重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与自己的投资偏好和目标是否匹配。有意思的,仅有9%的用户关注产品历史业绩,基金以前是否帮用户赚过钱也不是决定性因素,说明大部分用户认识到了历史业绩并不代表未来表现,基民理性投资意识不断增强。

对于定投为用户创造的收益,从实际盈利情况来看,定投的确为用户创造了更高收益。近15年的盈利用户数据显示,盈利的定投用户中,49.3%的用户收益率超过10%,而盈利的非定投用户中仅有38%收益率超过10%。

定投用户获得30%以上收益率的占比为22.8%,是通过一次性买入的1.4倍。
这说明定投确实为部分用户创造了可观的收益,且盈利体验相较于一次性买入更佳。
PS:
播报仅供参考,不构成具体的投资建议。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10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