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说说圣人韩非子。我没说错,我说的就是“圣人”,我说的韩非子就是圣人。不对呀,我们所说的圣人应该是至圣、文圣孔子,亚圣孟子呀。要讲广义上的圣人那就更多了,比如兵圣孙子(孙武),武圣关羽,元圣周公,酒圣杜康,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谋圣鬼谷子等等。说韩非子也是圣人,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圣人,从一定意义上说,他是与我们所认知的至圣先师孔子是齐名的圣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从影响中国历史和人文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在整个封建君主时代,一直就存在着两个圣人,一位是显性的圣人,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孔子,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一直就被历代君主捧得很高很高,受到后人的顶礼膜拜。另一位则是隐性的圣人,就是不太为人所知的韩非子,但他却为封建统治者创造了一套完整统治策略,其思想理论与儒家相比虽不被视作正统,却备受封建帝王们的青睐,将其应用到安邦定国的实践之中,他的地位虽不及孔子显赫张扬,却得到了历代帝王内心深处的拥戴。事实上,韩非学识渊博、文采飞扬,但一生却是落魄失意,他生前怀才不遇,曾被同学李斯迫害,最后也是含冤而去,其主张却在死后发扬光大!那他的思想到底有什么高明之处呢?又为何让历代帝王暗自揣摩,却又不敢名言呢?
我们知道,韩非又称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当时法家在先秦时期也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四大显学之一,曾经风光无限,威名远扬。在先秦时期,如果与备受诸侯国君敬而远之的儒家孔孟之道和无为而治,孤芳自赏的道家相比,法家可以说是最受诸侯国君青睐的学派,也是最有实力的学派。那一时期,法家已经成为众多国君驾驭群臣,统治臣民的最有效的手段,可以说最终使法家思想走向顶端,成为帝王之术的就是韩非子。
据说韩非子是个“口吃”,显然这对推行他的理论极为不利,因此它的主张也没有被当时的韩王所重视,沮丧的韩非子也只能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才学。但当雄心勃勃,以统一天下完成霸业为己任的秦王嬴政,无意中读到了韩非的《孤愤》、《五度》等文章时,便深感正中下怀,大为钦佩,感叹说,“如果能见到作者,并与他相处,则死而无憾”,李斯声称韩非是自己的同学,便将韩非引荐给秦王,秦王嬴政对韩非的才华大为赞赏,而李斯则意识到同学的到来,对自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于是李斯趁秦王还没有器用韩非之前就诋毁说,韩非作为韩国的贵族,对郑国事件还心有余悸,不会真心实意帮助秦国的,嬴政听信了谣言,很快将韩非下狱。李斯为了彻底解决这位潜在的对手,便给这位同学送上了一杯毒酒。
万幸的是,韩非死后秦王嬴政和李斯却将韩非理论作为治国方略,付诸实践。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多次派人携带大量财物贿赂六国的君臣离间各国之间的关系,对六国的人才能收买就收买,都取得了极佳的效果。秦统一天下后,嬴政改秦王为“秦始皇”改命为“旨”,令为“诏”,自称“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帝王制度。在政治统治上,彻底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各级大小官吏多由帝王直接任免,加强了君主权力,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分别负责国家大事,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在法律上制度方面,严格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各个方面都有法律制度的约束。在思想控制方面,甚至不惜焚书坑儒,所有这些措施,都可以从《韩非子》的理论中找到依据。
《韩非子》一书就是在他逝世后,后人将他的著作辑集而成。韩非实际是对战国以来历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法家思想的精华,韩非子是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慎子)的“势”进行全面总结和创新,创建了新的“法”,还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贾诩说,为君主及后世帝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监制的专制论,这就是为古人所称道的帝王之学或帝王之术。
具体说,韩非子所说的法是一种法律条例,他主张任何事情都要通过法律加以规定,“法”作为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落到实处就是“法”与“赏”。他强调厚赏、重罚,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要做到,轻罪重罚,从而达到“轻者不至,重者不来”的治理效果。
韩非所讲的“术”,是君主对臣下的统治手段,是藏于君主内心的心计,他煞费苦心的考察与研究了奸臣的各种行径,并给君主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防治手段,他归纳出:《八金》、《八奸》、《问田》、《三守》、《用人》、《孤愤》、《五度》等一系列政治权谋,目光从层层官吏,一直扫射到帝王后妃、夫人、嫡子,其大胆犀利露骨的分析,无不令人惊叹。他所创立的权术其中有很多都是非常卑劣、肮脏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但韩非子却毫不忌讳地深入研讨,并进行赤裸裸的描述。韩非子所说的势,就是君主的权威,就是生杀予夺的权利。法和术实施的前提是大权在握,法和术实施的结果是大权握得更紧。
韩非子是个君权至上主义者,他提倡尊君,主张君主集权专治。他说,“势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只要“四方来效”。他认为,君权至上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法家思想,激烈批判了法家以外的其它学说,特别是当时流行的儒家和墨家。他主张严格限制言论与思想,禁止私人著作流传和讲学,只准学习国家颁布的法律,并为君主设计了一套把术,是适合统治者的权谋。纵观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国古代各种学术思想的实际政治效应,和操作手段实在没有超过韩非子。
到汉朝以后,汉承秦制,对秦朝的大部分制度完全继承,汉初,黄老思想曾一度成为国家指导思想,汉武帝确立儒家的统治地位,但汉朝统治者骨子里采纳的还是法家理论,而韩非子讲述的权谋、法术,更是被历代统治者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越是阴谋用尽,就越是推崇孔孟之道,以德治国,来装点门面。
所以说,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不仅主宰了秦朝,而实际上也主宰了从秦至清的整个封建时代,更是主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人文历史,甚至还会更加深远。法家思想和法家的权谋,才是历代帝王心领神会的治国“驭下之术”。因此,在两千余年的历史中,他一直扮演着帝王之师的角色,在整个封建制度时期的历朝历代均是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并举,历代王朝一直将孔子奉为圣人,韩非子实际上也默默地成为帝王们心中所拥戴为圣人。
你知道了吗?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12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