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过后不几天就迎来了“芒种”,此时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走进田野放眼望去,一片片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菜地里的西红柿长得正欢,一棵棵向日葵迎风站立,远处一排排的杨树更加葱郁,绿色黄色自然交织,仿佛一副优美的田园风景画。几台收割机在不远处紧张有序的工作着,地头上有等待着往家运输粮食的农用三轮车和拖拉机。田野里的布谷鸟叫的更勤,人们纷纷为收麦、播种玉米而忙碌着,尽管很多人戴着竹制的凉帽,但毒辣的日头还是在几日之间就把乡亲们晒得更黑了。
购买玉米种子,收麦子、晒麦子、修剪棉花……一个个忙得脚不沾地、不亦乐乎。想到家里的那些劳力们在这一时期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和精力,因此主妇们在赶集时舍得割肉、买好菜,做饭时比平时多放几勺油,晚饭时也会炒几个小菜,让那些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喝几杯啤酒。
微信朋友圈里有许多描写儿时收麦场景的文章被疯狂转发,对于我们这些80后来说,在联合收割机还没有大范围应用之前,那些跟着大人们一起去田地里割麦子、捆麦子、运麦子、拾麦穗,一起摊场、碾场、翻场、扬场、(麦秸)打垛、晒麦、入库的经历都已成为一段难以割舍的回忆。遇到风雨来临,为了把割好的麦子从地里“抢”回家,男女老少全家齐上阵,各尽其能;小时不懂事,不知道找个树荫似凉快,而是一时兴起,非要坐在碾场的拖拉机或者三轮车后斗上,一圈圈的看挂在机械后面的“铁磙子”如何碾场,结果晕车吐得一塌糊涂;夜晚在麦场过夜“看麦”,却不小心睡了过去被蚊虫叮咬一身疙瘩;帮着父亲把晒好的麦子一袋袋扛进粮仓,却被麦芒惹得全身刺痒;早早地起床去田野里、马路边捡拾马车运输丢落的麦穗,只为了大人一句“捡的多,就给你换油条吃”……
想到儿子今年已是十来岁,却没见过收麦子的场景,于是决定带他去田野里看一看。骑着电动车出了韩店村、赵家村,邹平禾和湿地西侧便是一大片麦田,有的麦田已经收割完,只剩下一行行的麦茬;也有的已经成熟,还未收割;也有几块麦田,因端午前下了一场雨,又有大风,部分麦子已经倒伏,需要协调用小型的收割机或者降低割台才能收割。
走进麦田,可闻见一阵阵的麦香。我随手在地头揪了几穗半熟的麦子用手搓了搓,用力吹去麦糠和麦芒,捏了几粒麦粒放进嘴里嚼了嚼,带着麦子的清香,带着一丝丝的甜味,勾起了那满满的回忆。儿子见我吃的很享受,就把其他的麦粒接过去放进嘴里。他高兴的说,还真的挺好吃来!
我问儿子,你知道馒头是怎么做出来的吗?知道小麦和面粉是怎么关系吗?儿子说,这个我知道,馒头是用面粉做的,面粉是用小麦磨出来的。而且,我还知道我们家做大米稀饭时放的麦仁就是鲜小麦脱了皮做的,这些奶奶早就都和我说了。我赞许的对他点了点头,接着对他说:仅仅知道这些还不够,要知道面粉不是直接从超市里买来的,而是用人们辛辛苦苦种出的小麦加工来的,要知道珍惜粮食,老百姓种地很不容易。孩子的脸红了,我也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
骑车回家的路上,碰见了一个卖水杏的小商贩,于是就买了几斤尝尝鲜。水杏是夏季的时令水果,美味怎能错过。回到家用清水洗了一下,拿一个色相比较好的,轻轻的咬一口,又甜又酸,让人忍不住拿起第二个。我忽然想到“吃杏多了伤身,吃桃会养人”的俗语,那些水蜜桃、大蟠桃也快上市了吧?
麦子一年年的耕种、收获,日子一天天的飞逝轮回,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只有好好的珍惜今天,努力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才无愧于这如金子般的宝贵时光,不断收获自己的人生幸福!
作者简介:王冬良,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偶有文章发表,热爱读书,热爱写作。
壹点号 糖业清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3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