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文章,写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这篇就写写战国时期。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比春秋时期,还要混乱。春秋时期那些打打杀杀的历史事件,在战国时期面前,也就是“小孩子过家家”般的“小打小闹”。
1.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区别
毕竟春秋时期的诸侯们,都只想当霸主,争得中小诸侯国的服从。因而,大诸侯国间的战事,相对来说,比较少,而且也没有那么激烈。
而到了战国时期,一方面,尤其是北方的诸侯,压根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都开始先后称王。
另一方面,中小诸侯国,已经被大诸侯国慢慢消灭了。这样一来,大诸侯国之间,也就没有缓冲国,开始直接正面“刚”。
另外,随着大诸侯们四处征战,大诸侯国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子民越来越多,兵力也是越来越强。自然,诸侯们的胃口,也就越撑越大,想要吞并更多,也冒出实现统一的野心。
那战国时期,到底有多混乱呢?
小声说一句,我会按照朝代顺序系统分享中国历史。
如果你也喜欢历史,还没关注我的话,那就赶紧关注我。这样,方便回看之前的文章视频,也不容易错过新文章视频,更能系统理解历史。
2.春秋迈向战国的真正历史原因
春秋后期,大诸侯国干掉中小诸侯国,并把中小诸侯国的土地和子民,都占为己有。有的诸侯国,因为抢占的速度太快,而自身的管理能力,又没有跟上。
也就是说,抢得越来越多,多到自身根本上就消化不了。这样一来,自身国内的管理上,也就出现了问题,分裂也就发生了。比如晋国,被赵韩魏三大家族瓜分。齐国,也被田氏家族,抢了去。
3.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点。晋国权力最大的大臣智伯瑶,以恢复晋国强大的名义,逼迫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这三位大臣交出自己的土地。
韩康子和魏桓子很“听话”,乖乖地交出了领地。但赵襄子,可没这么好说话,他直接拒绝了。
于是智伯瑶,准备联合韩康子和魏桓子,干掉赵襄子。这个时候,韩康子和魏桓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害怕起来。韩康子和魏桓子,担心智伯瑶最后,也会像收拾赵襄子一样,收拾他们。
于是,韩康子和魏桓子就反水了。韩康子和魏桓子,反而联合赵襄子,干掉了智伯瑶。最后,赵韩魏三大家族,瓜分了晋国。还被周威烈王姬午,承认了诸侯的地位。从此,赵国韩国魏国,开始名正言顺地干事业。
历史也从春秋时期,正式进入到战国时期。
4.纵横捭阖
之前我们讲过,春秋时期的大诸侯国,是晋楚齐秦吴越。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干掉了吴国,而后来楚国又干掉了越国。到了战国时期,晋国,被分为赵韩魏三个诸侯国,以及后来强大起来的燕国。那战国时期的七个大国,也就是赵韩魏楚齐秦燕,俗称“战国七雄”。
对于战国时期,我们应该都还记得,语文课本上的一个词,叫纵横捭阖。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意思。我先给大家讲讲,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秦国在最西边,除了齐国在东边,其他五国,基本上,算是在南北一条线上。而秦国,与其他六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连起来,都是在东西线上。我们把南北方向,叫作“纵”。东西方向,叫作“横”。
也就是说,处于南北线的六国结盟,对抗秦国,算是纵向结盟,所以就叫合纵。而秦国,为了破坏六国联盟,就一个个,拉拢六国,这样的横向结盟,就叫连横。
苏秦,就是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说服六国结盟,攻打秦国,是六国联盟的国相。其实,在六国合纵抗秦之前,苏秦曾经找过秦国,提出让秦国干掉六国的想法,但这个想法,被秦国拒绝了。
而苏秦的同学张仪,也是“连横家”。不过,张仪,是处于苏秦的对立面。张仪是秦国的国相,张仪为了破坏六国联盟关系,一个个去说服六国,拉拢他们。使得六国,后来纷纷从合纵抗秦,变成连横亲秦。
战国时期的诸侯们,为了生存,为了强大,也都是各怀鬼胎。今天和你结盟,去打别人,明天可能就和别人结盟,来打你。从合纵、连横,这些策略中,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到,战国时期有多混乱了。
那战国时期,具体发生了哪些历史大事呢,关注我,我们下篇文章继续了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