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如果没有国企不如长沙?实际上武汉头部民企堪比湖南一个省

很多人说武汉不可能有前途,因为国企太多,民企不发达,这简直就是瞎说八道。武汉的国企非常密集,是全国第三大国企重镇,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武汉的民企也不差,武汉进入全国民企500强的企业,比四川、湖南、江西一个省都多。如果都去除国企在进行对比,武汉依然是中西部最强的,只不过民企的光芒被国企掩盖了,让长沙、郑州等地的很多网友产生了错觉,以为武汉除了几家国企,其他啥都不行。卓尔集团、九州通、高德红外、仟吉西饼、良品铺子、周黑鸭等民企,其实也都不错。尤其是高德红外,为国防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很多人对国企的印象还停留在三四十年以前,认为国企效率低,不用拼不用抢,躺着就能赚钱。这种刻板的印象,主要停留在五十岁以上的人群中,这是历史原因,无可厚非。
但是,请你们睁开眼睛看一看,没有国企支撑,遇到2020年的灾难,武汉要靠谁才能渡过难关?

没有国企支撑,青藏铁路、川藏铁路、中老铁路、滇藏铁路、港珠澳大桥、沪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库格铁路旷世之作谁来建设?天眼望远镜、蛟龙号、玉兔号等等工程,谁来实施?
没有国企支撑,电费、水费、天然气费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支出,会不会持续攀升?要知道,我国的电费已经很多年没有上调过了!
很多人以为,长沙相比于武汉更有前途,因为长沙的民企更发达。实际上,即便是广州,国企经济增加值也比民企要高。广州202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总量的40.8%,而公有制经济在2015年就达到了GDP的40.6%,这几年肯定会有所增长,这是毫无疑问的。去年,广州的国企总资产达到了5.5万亿,跃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名。

长沙确实以民营经济为主,2020年长沙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为7857.41亿元,贡献了全市64.7%的GDP。2019年,武汉市民营经济增加值6963.61亿元,占全市GDP的42.9%。由此可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长沙的民营经济,并没有比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武汉的民营经济强多少。而且,武汉上榜民企500强的数量比湖南一个省都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长沙的民营经济其实也就一般。只不过是长沙的头部国企太差,导致民企出尽了风头。
我们一直以为浙江是一个民企大省,国企肯定不行。实际上,浙江省国企资产非常巨大,2017年的时候就排到了全国第二名。

有人说,民企科研力量强,国企科技实力不行,事实上就是,除了华为等少数头部企业之外,同领域的民企完败于国企。中国的科研力量,基本掌握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手里面。有人说,如果给民企同等的待遇,民企一定会超过国企。举个简单的例子,建筑业是完全放开了的,有几家民企比得上国企?我们都知道中铁、中建、中交、中铁建、中国能建、上海建工,有几个人知道武汉有一个民营的山河集团?去年,山河集团位列武汉市民营企业第一名,是湖北省第一大民营建筑企业,结果还不是默默无闻!
造船领域有不少的民企,比如说扬子江集团,跟沪东造船厂比起来,差距不是一星半点。沪东造船厂造出来的很多是国之重器,这一点就不是扬子江集团可以比的。

有人说,民企比国企效率更高。其实很简单,民企以逐利为第一目标,国企要承担很多的社会责任。比如,2020年的疫情,武汉很多国企自掏腰包帮武汉抢建防疫设施。抗洪期间,一声令下,又是各大建筑央企抢在第一线,保卫大武汉,最后也是自掏腰包。试问一下,如果是民企,会不会第一时间谈价钱,价钱谈好了再干活?
国企的效率并非不高,而是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显得比不上民企。2013年,我去了武汉纱帽港区的几个建设工地。国企的工地上规规矩矩、干干净净,民企的工地上乱七八糟,安全措施能省则省。这些靠侥幸心理省下来的安全费用,自然都进了民企老板的腰包。换成是国企,敢这样搞吗?当地管理部门不开罚单,他们自己的上级都会进行严惩。这就是所谓的国企效率不高的真实情况。

国企效率并非不高。2020年疫情爆发,武汉决定建设两山医院,以中建三局等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只有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建成了平时两个月都未必能完工的应急设施。真到了危急时刻,别说刀山火海,就是上天入地,国企也会想办法拿下来,完全不计代价,换作民企,办得到吗?钱不到位不开工,钱少了停工搞谈判,这是民企最常见的做法。某网络巨头对于利益的追逐甚至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连老百姓的菜篮子都不愿意放过。幸亏国家及时出手制止,才避免了全国老百姓的菜篮子被一家网络巨头垄断的危险局面。相比之下,我国的电力虽然被少数几家企业垄断,但是,这20年来,物价都涨了几番了,电价涨过一分钱吗?这就是区别。
有人说,2020年武汉爆发疫情时,捐款的都是民企,其中杭州某网络巨头捐款10亿元,哪个国企比得了!
有些人永远只能看见“看得到”的付出,看不见“看不到”的付出。

武汉战疫期间,中建三局、中交二航局、中铁大桥局、武汉建工、汉阳市政等企业,均参与了“两山医院”“火眼实验室”“方舱医院”等抗疫应急设施的抢建,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疫后,各大央企纷纷表态要支援湖北的经济恢复,以投资的形式帮助湖北疫后重振。其中,三峡集团将自己的总部搬到了武汉,相当于给武汉捐了一个年纳税几十亿的企业总部,这难道不是钱吗?

2020年,武汉各大国企戴着口罩抓生产,东风集团营业收入一举超过6000亿元,为武汉经济稳住基本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些央企国企虽然无法直接给现金,但是,他们都通过各自的方式为武汉的恢复贡献了力量。
当然,我不是说某网络巨头做得不好,而是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健康码、行程码的推广,为我们的常态化防疫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那些贬低国企,并因此而贬低武汉的人,不是没有眼睛,就是没有良心。(2022年3月12日于武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6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