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宣告了一支人民军队的成立,在没有任何先例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组织军队、训练军队,领导军队的方法,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官兵衣吃住行待遇一致的组织军队的方法成为吸纳红色武装力量的最有力宣传,因此便没有专门设立系统的军衔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外交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了平等对话沟通,各国所派遣的外交人员往往需要职位对等,军事领域也不例外。因为没有完备的军衔制度,我国对外交往存在许多的麻烦,甚至还闹出过一些笑话,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实行系统完备的军衔制度,便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可是该怎么样实施,如何实施?如何安排?这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事情。

新中国的军衔制如何产生,因何废除?
军衔制是现代化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各国大多已建立了完整的军衔制度,因此实行现代化的军衔制是新中国与世界接轨不得不思考的问题。1950年7月4日在中央军委会议上,罗荣桓便率先提出了设立军衔制度的初步方案,希望以此来明确军队之中的奖罚升降问题。
新中国刚刚成立,军队管理便出现了很多难题,因为没有军衔,部队中常常发生“扯皮”、“推诿”现象。工作没有人愿意做,出了事情之后,没有人愿意担责任,不听从命令,不服从管理的状况十分常见,当多支队伍协同作战时,时常因为指挥问题闹得不可开交,这严重的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1950年9月,朱德针对部队中因为没有军衔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再次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建立军衔制度,在军服上表明军衔的建议。中央军委很快就采纳了这个建议,正当一切工作有序进行之时,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了国内,唇亡齿寒,不得不防,为了捍卫祖国领土与尊严,为了打击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中央军委决定抗美援朝,已经准备得差不多的授衔工作,只能暂时推后。

朝鲜战争胜利之后,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外交谈判礼仪,也为了外交谈判工作的顺利开展,授衔仪式再次被提上日程。1955年在毛主席的支持下,军衔制度被确立,之后便有了大授衔仪式,这就有了后来被大家所熟知的十大开国元帅和开国将军,但鲜有人知的是当时还确立了大元帅的军衔,但是这一军衔被毛主席拒绝。
原本以为这是军队走向正规化现代化的开端,没想到仅仅实行了不到10年的时间,各种弊端便频频出现,军队中官僚主义势力抬头,军官欺压普通士兵的事情时有发生,再加上建国初期的各种制度不够完善,军队管理和组织不够精细化,军衔实行得比较粗糙,权责问题更加混乱,这样一直主张人人平等,讨厌等级鲜明的制度措施的毛主席对军衔制不满,于是直接下令废除了军衔制。
1965年,国务院发布文件,宣布在6月1日正式废除军衔制,要求整个军队全部人员将军服换成统一的65式军服,所有人的军服上都没有特殊的标志,这让曾经许多军官骄傲自满的肩章成为了过去式。虽然这种军装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但也造成了不小的问题,尤其在后来的对越反击战期间,战场上指挥不清,军令不畅的问题时有出现,甚至一度延误战机。

时代在飞速发展,但这种军装自1965年全军统一后一直没有改变,频频出现的问题,使得中央军委不得不寻求对应的策略。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原先与中国处于敌对关系的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的外交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经济发展也呈现了日新月异的状态,人民物质生活状态越来越好,大众的着装不再是单纯的黑、白、蓝、绿、灰,而是朝着时尚化,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可是军装还多少年保持原来的样子,军队中要求服装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响。
恢复军衔工作和军服设计工作同时展开,1980年3月12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军委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恢复军衔制度,但庞大的军队人口和繁重的授衔工作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恢复军衔制度只能分步进行。而要进行的第1步就是裁军工作,将600万军队依次裁减,减少军队人口数量,无疑会为恢复军衔制度减轻工作压力。等各项准备工作完成之时,已经到了1985年6月,这一次中央军委会也不断讨论了再次裁军方案,而且明确提出了实行新军衔。
当时已经步入和平年代,国家也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建设需要劳动力,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在军队之中,这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百万大裁军已成为刻不容缓之事,这不仅仅关乎军衔制度的恢复,更关乎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
军衔恢复工作不仅要做到精细化,全面化,专业化,而且还要彻底斩断1965年以前的旧军衔,实行完全的崭新的、适合现代化军队发展的新的军衔制度。直到1988年7月1日,全国人大终于通过了新的军衔条例,明确规定了军衔分为3等11级。

从1980年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恢复军衔制度到1988年,全国人大统一将军衔制写进宪法,整整过去了8年的时间。这一伟大的工作得到了全军上下的一致支持,最后经过商讨,决定在1988年9月14日举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2次集体授予军衔仪式。这一次全国有近60万军人获得军衔,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为17位将军颁发了上将军衔。
军衔制度恢复,军服改革自然也提上了日程。1984年中央军委批准军服改革,之后便设计出了“85式”军服,85式军服基本沿用了1955年式军服样式,虽然款式依旧有些老旧,但比起65式军服则是明显好看了不少,不过这一军装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之后中央军委又提出了设计新的系统的军服的指导意见,为士兵设计多个种类的军装,全新的系列军装适应了军人执行不同任务的要求,也更符合现代化军队的审美和要求。
涅槃重生的军衔制度更加的现代化,也更加符合军队发展的情况和现实需求,但是人们也发现,1988年恢复的军衔制度和1955年的军衔制度存在很大的区别,其中最为重要的区别就是开国之初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军衔的取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军衔制”涅槃重生后,上将怎么成了最高军衔?

在征求了各方意见之后,中央军委开会决定在原有的军衔基础上,重新实施军衔制度,将原来的军衔制度删减,改造成合适的现代化的军衔制度。一番操作之下,原有的几个军衔被正式废除,曾经的十大开国元帅,十大开国大将,彻底成为了存在于历史中的传奇。
其中“大元帅”军衔的取消是一开始就被决定的,因为这个军衔一开始就是为毛主席准备的,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谁也无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伟大的领袖相提并论,所以这一军衔不管设不设立,都是一个空职。更何况当年毛主席还主动拒绝了这一军衔,相关部门给他定制的大元帅礼服,他从始至终都没有碰一下。
元帅是许多国家等级最高的一个军衔级别,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军委为在民族的解放和发展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10位优秀军事家授予元帅军衔,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开国10大元帅。他们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属于战争时期的特殊功勋和荣耀,不仅仅是简单地论资排辈。和平年代,没有人可以与他们相提并论。

我国在一开始考虑重新设计军衔制度的时候,其实也考虑到了元帅军衔,可是在和平年代,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也不需要号令百万的军事人才,既然没有战功,又怎么能享受至高无上的军事荣誉呢?既然不能享受至高无上的军事荣誉,那么授予元帅军衔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导致军队军衔过多,人员臃肿,造成指挥不当、管理困难等诸多问题。
其实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这种情况,战时军衔在和平年代都会取消,美国的最高军衔是五星上将,但这一军衔仅仅存在于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会有专门的法律规定,5星上将只能在战时授予,和平年代没有一个将领有资格获得5星上将的军衔,因此在现在的美国最高军衔只能是4星上将。至于存在于美国历史之中的6星上将,则和我国历史上的大元帅军衔一样,都是属于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元帅军衔被取消之后,我国的最高军衔变成了一级上将军衔。当时有资格获得这一军衔的就是曾经在1955年授衔仪式中获得军衔并且尚在人世的老将军们,还有当时身为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同志。但是那些老将军们拒绝了,他们希望把机会留给年轻人,邓小平同志自然也选择了拒绝一级上将的军衔。
这些开国大将、元帅们都已年迈,很多人早已退居二线,不再过问政治和军事上的事情,经历岁月沧桑,世事浮沉,他们早已把名利和荣誉看得很淡,党和国家记得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功勋在五星红旗上飘扬,他们的故事和传奇在历史书中熠熠生辉,他们早已不需要再次用军衔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即使按照当时的地位,邓小平同志被授予一级上将的军衔是实至名归,更何况早在1955年第1次授衔的时候,邓小平就在元帅的名单里,但是当时他己离开军队在中央工作,并没有参加授衔仪式,军衔制度再次被恢复之后,他也没有接受上将军衔。其实一级上将军衔从这里一直没有授予任何人,1994年5月12日,一级上将军衔被正式废除,也就是从此时开始,上将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军衔。
除了军衔的设置问题,当时其实还存在其他问题,比如地方党政领导同时兼任军区政委的应该授予军衔,但是在当时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早已没有了实质性的军务分担,加上因为各种工作的需要,他们职位的流动性较大,今年在这里担任党政领导,明年或许就会转到另一个省份或者地区,授予军衔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且很容易造成军队人员组织混乱,因此邓小平拒绝了这一提议。
从这之后,军衔制度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沿用至今,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更加完备。在战争年代,军衔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军人最至高无上的荣耀,在和平年代,军衔制度的恢复,提高了军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对社会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实无论是设置军衔制、废除军衔制还是恢复军衔制,都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军队制度下综合考量的结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