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语言和韩语(朝鲜族语言文化)

朝鲜族语言和韩语(朝鲜族语言文化)

文 | 宋莲姬 王玉宝

2月16日一大早,寒风凛冽。一对朝鲜族老夫妇互相搀扶着,来到了吉林省延吉市人民法院朝阳川人民法庭。他们用颤抖的双手从口袋里拿出一个信封,交给工作人员,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说,要将这封感谢信交给法庭的法官。?工作人员带着疑惑打开了这个信封,了解到背后的感人故事……

原来,2020年6月,这对老夫妇的女儿去世后,留下了房产和银行存款。围绕这笔遗产,老夫妇和女婿、外孙协商不成,便来到了朝阳川法庭。因老夫妇二人只会说朝鲜族语言,法庭工作人员便以朝鲜语向其耐心地解释了相关法律问题。

考虑到该案中原、被告双方的血亲关系,法庭工作人员多次帮助老人联系女婿、外孙进行调解。但由于双方矛盾已久,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老夫妇提交了立案材料,成功立案。

老夫妇于是来到法庭,送来了这封感谢信,向法庭表达了感谢。目前,该案仍在审理中。

朝阳川法庭辖区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辖区人口约7万人。一直以来,该法庭贯彻司法为民的工作理念,坚持面向辖区、立足辖区,一手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手抓案件审理,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维护辖区和谐平安、促进家事纠纷化解作出了积极贡献。

调解前置 把矛盾化解在源头

调解办案是朝阳川法庭的一张“名片”。

在一起邻里纠纷案件中,因相邻两家的儿童打架,导致一方儿童摔伤。受伤的一方要求对方赔偿2万元,并为此起诉到了法院。为了缓解双方矛盾,朝阳川法庭的办案法官多次跑到田间地头,与双方儿童家长促膝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两家能和好如初。起初,沟通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办案法官选择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两家的孩子进行法治安全教育,设身处地帮助他们修复友情。最终,双方家长终于冰释前嫌,不再打“赌气官司”,矛盾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对于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邻里矛盾、借贷等纠纷,朝阳川法庭按照预立案工作程序,认真组织诉前调解,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内部、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近三年来,朝阳川法庭共有3600余件纠纷进入诉前调解程序,大量纠纷通过诉前、诉中调解得以解决,调撤率超过80%。

多元参与 让家事审判更贴心

随着家事审判改革的深入推进,朝阳川法庭在负责审理辖区内民商事案件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延吉市范围内家事案件的专门审判任务,特别是承担了全国法院家事审判试点任务。在工作中,朝阳川法庭贯彻“家和万事兴”的审判主线,以弥合亲情、消除对立为目标,推行家事调查、家事调解等制度,实行离婚案件冷静期前置、调解前置,聘请法庭退休法官担任常驻调解员,构建与人民调解、民政、妇联等部门联合调解的对接平台,并印发《致离婚当事人的一封信》,以柔性的审判手段,温情化解家事矛盾纠纷,合力联动抵制家庭暴力,对家事纠纷的创新化解开展了有益尝试。

在该法庭审理的一起离婚案件中,李某(男)与张某(女)自由恋爱,于2014年登记结婚。2020年5月,李某到法庭起诉,认为双方感情基础薄弱,无法继续共同生活,要求判予离婚。庭审过程中,张某坚决不同意离婚,认为双方还有深厚的感情,且二人还共同抚育了孩子。法官希望二人能够冷静下来再作决定,因此判决二人不予离婚。

2021年6月,李某再次向法庭起诉,请求判予离婚。同样的法庭、同样的法官、同样的当事人,三人时隔一年又坐在了一起。为切实帮助这对夫妻解开心结,法官邀请多方调解力量参与,在仔细询问二人一年来的生活情况后,引导夫妻双方坦诚交流,教育他们珍惜婚姻、珍惜生活。渐渐地,李某的态度软化了,感慨道:“我对这个家庭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心中的委屈和无奈无法释放。多亏法官的耐心开导,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随即,李某当庭撤诉,夫妻双方重归于好,一家人手牵手走出了法庭。

朝阳川法庭始终以促进家庭稳定、维护社会和谐为使命,不遗余力地为当事人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倾心守护着一个个“小家庭”,真切地让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情关怀。

法庭下沉 传递司法关怀

面对辖区面积大、农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等实际情况,在春种秋收的农忙季节,朝阳川法庭的干警们坚持走出法庭,深入基层,面向群众,把法庭开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尽最大可能方便当事人诉讼,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

考虑到辖区朝鲜族人口较多,其中多为不懂汉语或汉语表达能力较弱的朝鲜族老人的实际情况,朝阳川法庭启动“双语流动审判模式”,坚持双语诉讼,确保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同时,结合当事人需求,灵活安排开庭时间和开庭地点,对于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实行预约立案、上门立案、上门审理、上门送达等服务。特别是在农忙时节,为了不影响农时,法庭增加巡回办案的次数,利用中午、晚上的农闲时间,到田间地头送达、调解,在减轻群众诉累的同时,让群众感受到司法关怀。

朝鲜族语言和韩语(朝鲜族语言文化)

吉林省延吉市人民法院朝阳川人民法庭法官来到当地朝鲜族居民家中调解案件 摄影 单双

2019年11月,朝阳川法庭在三道湾镇设立巡回审判点,根据受案需求,定期到三道湾镇开展巡回办案,就地解决纠纷。巡回审判点的设立,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到法庭打官司交通不便、费时、费力的问题,让山区村民和出门不便的当事人真切感受到司法的温暖,使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在做好审判工作的同时,法庭也积极担负起普法教育“最后一公里”的责任。法庭干警们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员额法官进网格”等载体,定期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每次活动前,干警们都针对乡村群众的司法需求和文化水平,挑选具有典型意义、适合公开宣传的案例,为群众依法和理性维权提供有效的法律指导和帮助,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法治基础。

扎根千里,服务万家。朝阳川法庭就是这样一个闪光的基层人民法庭群体。法庭干警们凭着对法律的忠诚信仰和对人民群众的赤诚热爱,谱写出人民法官司法为民的美好诗篇。

本期封面及目录

朝鲜族语言和韩语(朝鲜族语言文化)朝鲜族语言和韩语(朝鲜族语言文化)朝鲜族语言和韩语(朝鲜族语言文化)朝鲜族语言和韩语(朝鲜族语言文化)

《中国审判》杂志2022年第08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294期

编辑/孙敏 实习编辑/庄罗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7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