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里的迷蒙,或许有着悔不当初的萧索,因势利导里的追寻,或许才是识时务者的俊杰。生活里的一幕幕选择,会牵引出不同的结局,选择的确是大于努力的。
风雨兼程里的自在逍遥,需要上下求索。一路风雨一路疾行,是蓑衣平生疾风骤雨的前进,还是伞下的宁静独处漫步烟云,不是毫无准备的落魄落魄就好。

三国演义里的汜水关一役,被称为无双上将的潘凤,名声斐然下却是刚出场就被华雄斩杀,从而引发后续的关公温酒斩华雄,那潘凤武艺真的不行吗?或许另有隐情。
声名里的狼藉
三国时期的知名人物,都是有着表字的。而潘凤将军的表字便是无双,而能够取如此的表字,往往都是有缘由,而潘凤又被称为上将,其武艺必然是不弱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在战场上,盏茶功夫间,滑落了尘埃,其中的可圈可点不免使人望之生叹。时也?命也?细细思量却是有着其他的滋味。

一方面,古语曾云:君要臣死,臣是不死也难。
而在罗贯中的笔下,三国演义里为了衬托关羽的出场,必须进行剧情的铺垫与小高潮,艺术加工下的必然,便是潘凤的高大上的牺牲。潘凤有声名才能一波三折放大关羽的出场。
于是潘凤战死价值的最大化与战死的缘由便是艺术的商榷结果了,而这一切从一把大斧子说起,其中有着偶然的必然。
第二方面,便是上位者的抉择。

东汉末年,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假诏诸侯。于是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冀州刺史韩馥作为其中一员。韩馥能够成为一州刺史,他的眼力界必然是不弱的。
潘凤如果没有两把刷子是入不了刺史大人的眼睛的。看着耍着大斧威风凛凛的潘凤,韩馥是打自心底的喜欢与心酸。
于是汜水关下面对华雄的挑战,面对华雄的挑衅,韩馥在进行了考量之后,出于抢头功的考虑,于是满怀期冀的把自己的上将潘凤给派了出去。没本事的人是不敢挑大梁的。

可惜是期待错付,却是惊异了一地的眼球,掉了一地的下巴。潘凤出战,却是战死沙场。
还有,一直有着关西吕布,关东潘凤的传言,潘凤与温侯能够齐名,盛名之下无虚士想必不是空穴来风的,然而结果却是不尽然。
最后便是心理负担了,面对主公的殷殷嘱托,上了战场的潘凤由于心有所系,高手之间的博弈,鹿死谁手也便可知了。

成也功名,败也功名,功名累人也自有其一番道理。
沙场里的沉沦
人需要有自知之明。断然不可为一时的成功而遮蔽清澈的双眼。
韩馥或许是为了壮自己的声势,也或许是井底之蛙不知天下英雄何其多的夜郎自大。当潘凤在冀州一地勇猛豪壮,便觉得天下男儿不复尔尔。
而潘凤据传,其本人身材之魁梧,见之便给人一种巍然之势,他更是使用一把重达180斤的开山斧,据说比程咬金的也重得很多,然而他却没有天生神力与过人臂力。

但是潘凤在不断地恭维与吹捧中,便是眼中仅有着自己,被捧杀的悲剧却是自己的满招损,谦卑才是永远的王道。
再者,在马战拼将的三国,潘凤没有选取轻巧的兵器,而是选择了笨重的大斧作为兵器,其对兵器与力量的盲目追求,不败也难。
最后,武器的错误选择便是沉沦。
当华雄斩了俞涉时,一帐篷的将领在抓耳挠腮的寻思谁能出战,想着办法能够挽救下滑的士气。于是韩馥的毛遂自荐,将潘凤推上了风口浪尖。

而自信满满的潘凤也轰然应诺,跨马举起自己的战斧,准备斩杀华雄。但是华雄作为西凉军的二号人物,又岂是一夫之辈。
当潘凤走出营门,与华雄开始了面对面的战场搭话,随着隆隆的战鼓声响起,紧接着便是纵马踢踏声中的冲杀。
随着华雄离潘凤越来越近,潘凤斜托于身后的战斧开始逐渐地举起。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当潘凤的战斧举到一半时,华雄的长刀已经劈了过来。

仓皇的用大斧斜挡了一下,潘凤只觉得双手虎口已经发麻,大斧更是差点离手。没等再度把大斧抡圆,华雄的刀已经刺了过来。
本能的大斧抵挡,但是大斧太重了,加之华雄的刀比以往遇到的敌人更快更加急,潘凤只能是稍微的欠身。但是华雄的刀在电光石火间却是变刺为撩。
于是,随着脖子上一凉,一句“吾命休矣”,意识便陷入到了黑暗之中。
武器下的警醒
大斧,相对于别人的枪矛长刀,其灵活性是远远不如的。而招式的变化,大斧的单一也注定了反应不及的失败。

更何况在马战的过程中,方圆之地的搏杀,灵巧的兵器往往能够轻松碾压重兵器。而潘凤选择大斧迎敌,无异于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不败又徒呼奈何。
而想把大斧用成盾牌防守,却是难得抵御别人招式繁多的攻击,而且妄图防守更会久守必失。
或许如果进行步战的话,潘凤也不会输得这么惨。可是在马战为主流的情况下,却不考虑腾挪之间的可能,这又怨得了谁呢?

磨刀不误砍柴工始终是真正的迂回而直,老话里说的工欲善其事诚不欺我是必先利其器。
结语
每个人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在光怪陆离的生活里,始终得秉持自己的初心,不断地追求更好才是始终的唯一。
而怎么才能更好呢?需要的是直面自己的短板。生活包括工作。都需要发挥自己的长处,用自己擅长的才能不断地发光发热。雄关漫道,需要一步步认真地从头跨越。

无数个关口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穷当变,变了才能通,通了才能利。生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扬长避短的艺术。
这是##(2022-06-19 18:50:20)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7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