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声音阴阳怪气地冒了出来,“哟,做自媒体还做成了哲学家了。”
我寻着声音望过去,原来四六不着调的小张正挤眉弄眼地戏谑着我。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刚才跟我的朋友在谈自媒体创作感想的时候,我说了一句话。我说:“要想做好自媒体,其实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你自己’。”
要想做好自媒体,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自己’。
我们大家都知道,做自媒体就应该做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自己能够深耕细作的领域。这个大道理说起来都懂,但真要做到,恐怕未必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通常听到有那么一句话叫做“认清你自己”。
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够认清自己,落实到自媒体行业,我们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哪一个领域能够真正持久地做下去。除非你有某一种绝对的优势,或者远优于别人的独到特长。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说做自媒体反倒成为我们重新了解我们自己的一个途径。
通常我们进入自媒体领域之后,我们往往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用户者身份,一个是创作者身份,而用户者身份涉足的面比较宽,介入的领域比较多,因为你是读者,所以你的爱好和兴趣会比较广泛;而创作者身份所能做的只能是我们希望深耕细作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我们用户者身份所涉及到的多个兴趣或者领域当中,寻找一个我们自认为能够经营下去的领域进行经营。
这里存在一个矛盾就是,一方面,我们作为创作者身份来讲,我们需要用户者身份来提供资讯和素材;另一方面,我们用户者身份的广泛涉猎性又会给我们创作者的深耕带来一定的干扰,甚至是冲击。所以这需要一个平衡的过程,这个平衡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
怎么进行“取舍”呢?那么我个人认为“取”与我们深耕的领域相关的素材和资讯,“舍”那些与我们深耕的领域不相干的素材和资讯,特别是要舍弃与我们深耕的领域产生极大矛盾的素材和资讯,哪怕这些素材和资讯正处于热点,能够给我们带来比较大的的流量和眼前的利益。
其实啊,这种“取与舍”有时的确是很难的,因为我们舍掉的往往是千载难逢的运气,可以给我们带来眼前巨大利益的东西,我们从道理上讲这样做是在维护着深耕的长远利益,但是自己对深耕能否持续下去,却往往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说这种“取舍”有时的确是很难的。
我个人认为对于这个与自己经营的垂直领域产生矛盾的热点问题,是否进行追踪是看阶段的。如果你是新手小白,此时处于起号阶段,还没有真正做起你的垂直领域,那么我个人认为,此时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去捕捉这个热点,蹭这个热度是比较明智的,因为对于你来讲,此时你最重要的是流量,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这个时候产生的粉丝不精准,但是它对你的权益的增加和某些权益资格的获得是很重要的。
但是,如果你的账号垂直处于成熟阶段,经营正处于非常完善稳健的时期,此时就不要盲目的去追踪那些与你的领域相矛盾的或者不相干的那些热点了,因为它会对你的这个账号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偶尔一两次也许影响不大,但是如果经常性的出现了一些与你的领域不相干的那些热点,而你都蹭了下来,那么这种不加选择的蹭热点只是给你带来了眼前的利益,却必然对你的垂直化经营的稳健带来巨大的伤害。所以对于成熟的垂直化的账号来讲,就不要去盲目的蹭热点了。
所以说对于是否蹭热点。主要看你所身处的阶段,以及所处的领域。像你是如果进行知识分享类的话,那么就不要去盲目的蹭热点了。因为能够与知识分享相得益彰的热点的确很难遇见。但是属于生活类的,社会类的,情感类的以及故事类的,等等则相反,它比较容易蹭上热点,因为他们的涉足面本来就宽,同时他们也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槽点、共情点、共鸣点和悬疑点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使他们彼此相互关联,从而产生热点共振现象。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8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