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与现代、潮流与经典、药材与奶茶相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最近杭州某商城内开出了一家名为制茶司的奶茶店。
与普通奶茶店不同,制茶司店内店外“药里药气”,一进入门店就能隐约闻到一股药材身上的独特气味,墙上还有“北京同仁堂”五个大字。
同仁堂也玩跨界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以制药工业为核心,经过百年沉淀,已然构建起集养殖、制造、销售、医疗以及研发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链条。

虽说产业布局版块繁多,但大抵都离不开一个“药”字。
就是这么一个乍看之下与奶茶八竿子打不着一起、没什么关联的老字号,却忽然跨界做起奶茶生意,同仁堂到底葫芦里在卖什么药?
其实严格来说,这家名为制茶司的奶茶店并非同仁堂所开,它背后所属公司为杭州四堂作茶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同仁堂与其合作的方式是“联合研发新品”。
店内产品大致可以分为“招牌必喝榜”“自然凝萃 汉方茶饮”“承续匠心 古方新造”“植物咖啡 天然醇厚”以及“植萃手冲 温养滋润”5大板块。
必喝榜里涵盖有6款热卖产品,比如阳春茉莉龟苓膏,比如熬夜水,比如胶原玫瑰鲜乳。
中式药材加上新式奶茶,这组合真是在养生与不养生之间疯狂徘徊。

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同仁堂并非首次试水饮品领域,早在2020年,“知嘛健康”咖啡店的设立,就已经将同仁堂跨界野心展露无余。
与奶茶店风格类似,同仁堂的咖啡店也是将古朴中式传统元素与现代西式网红元素进行了融合。
店内既有“人参”“燕窝”“石斛”等滋补挂单品,又有“拿铁”“奶茶”“酒”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饮品。

老字号也想有新面貌
一个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为何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新兴行业?千百个领域中,同仁堂们又为何独独相中奶茶与咖啡?
在经济宽裕的情况下,你会选择每天不惜冒着拖垮身体的风险,去做好几份工作吗?
品牌君猜想,多数人应该不会。
品牌也是同理。如果主营业务成绩足够亮眼,我想多数品牌不会选择冒险探索其他领域。
同仁堂2019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营收达132.77亿元,较2018年下降6.56%,净利润9.85亿元,同比下降13.12%。这是同仁堂10年时间里,首次出现净利润和营收双双下滑情况。
数据最能真实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情况,不太好的数据反映出作为老字号,同仁堂面临着颇大的压力。它需要探索新可能,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以让企业保持稳定经营。
跨界就是同仁堂为品牌输入新鲜血液的方式之一。
至于为何会选中咖啡与奶茶领域,品牌君认为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原因。

其一,咖啡与奶茶的主要受众群体为年轻人,这部分群众正是包括同仁堂在内,诸多品牌想要拉拢的。
虽然奶茶与咖啡在载体上略有差异,可同仁堂的营销逻辑是“一脉相承”的,即用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去推广传统文化,让老字号焕发出新活力。
它抓住了年轻人既希望养生又想要自由自在喝饮品的矛盾心理,“药材+奶茶”喝一两次未必真的对身体能起到多少助益,但从心理上,确确实实踩中了90后、00后朋克养生的需求。
其二,饮品行业产品入局门槛偏低,留给品牌“讲故事”的空间较大。
与高精尖领域,需要长期钻研、投入大量精力与金钱才有可能参与其中不同,饮品行业产品壁垒普遍偏低,同质化严重。
这对后来者而言,无疑是极佳的机遇,意味着只要能找对切入点,哪怕没有深厚的品牌底蕴,没有稳定的受众基础,也有突围而出的可能性。
当然,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存在差距。
理论上来说,同仁堂近段时间的系列操作有益于推动品牌年轻化布局,有益于实现企业焕新。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它想要透过入局新赛道,完成“传统”与“创新”间的平衡,圈住弹性养生的年轻人,重塑老字号形象,难度还是很大的。
祝福它吧。
敢于行动,不将自己桎梏于已有成就,总归是好事一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9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