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抄写员的兼职是真是假,在家兼职手写抄写员?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医学界获此殊荣的区区几位科学家之一。

他还是作者的领导和老师,无数次为作者及同学们授业及解惑。为撰写《吴孟超传》,作者也曾多次采访他,听他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

今年是吴孟超诞辰100周年,分享他生命中的若干细节,借以追忆缅怀,也期待给读者以启迪——

1941年底,寒假快到了。吴孟超知道,吴佩煜肯定要回家过春节,他俩很快要分别一段时间。吴孟超冒出一个想法:在寒假前买一件礼物送给吴佩煜,让那礼物陪伴吴佩煜的假期。但是,父亲上个月没给他寄钱,他已经没钱了。

吴孟超写了一封信回去,委婉地问家里的情况,想请父亲给寄点钱。但是,信寄出后却一直没有回音。礼物当然没送成。不久,吴孟超从报纸上看到了一组消息,就在12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8日黎明,日本偷袭珍珠港。同时分兵数路进攻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日军在马来半岛北部登陆,马来西亚也卷入了战火。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之后,又占领了几个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也沦陷了。

父母和弟弟、妹妹都怎么样了?吴孟超很担心。自己与父母失去联系,没有了经济来源,继续上学靠什么来支撑?

天越来越凉。学校放寒假了。吴佩煜回家去与父母团聚了。那个战争年代,只要一放学,父母与在外读书的孩子都渴望立刻相聚。吴孟超无家可归,一个人住在学校里,他除了去打工挣钱吃饭,已经别无道路。

当然,这不只是他个人的艰难。1942年,作为大后方的昆明,涌来许许多多难民,物价不断上涨,物资越来越缺。很多大学生、中学生想方设法去寻找工作的机会。女同学做护士,做护工;男同学做抄写员、搬运工,有的还去放午炮(在城楼上,中午12点放炮,起标准钟的作用)。最好的临时工是做家庭教师,但很难找。

起初,他觉得自己写的字还不错,想去某个机关单位找个抄写的差事。但找了几个机关,才知临近年关,很多机关都放假了。他独自走在昆明街头,看着街角、电线杆上贴的文字,想找个临时的工作,看到那多是战争年代寻找失散亲人的启事。连续两天,找不到工作。他把夏秋的衣裳都卖了,换饭吃,自称“卖衣裹腹”。

穿着单薄的衣裳,再次走在街头,他看到街头卖报的报童,也想加入他们的行列了,又觉得自己是20岁的高中生了,做报童不太合适吧。他又跑到工厂、车站,想找个搬运的工作,可是没有人要他。他能听见自己“饥肠辘辘”的声音了,青年时期的吴孟超胃不好,就是这个时期有一餐没一餐落下的病根。几乎是走投无路了,他只好转回来,再去找报馆。就这样,20岁的吴孟超从报馆领出报纸,用手抱着,走上街头,开始和“报童”们一起卖报。

是的,今日的科学院院士吴孟超,1942年在昆明街头当过“报童”,沿街叫卖。他自嘲地说:“好在我个子矮小,也像个报童。”

快递抄写员的兼职是真是假,在家兼职手写抄写员?

吴孟超

到报馆取报纸,要凌晨四点起床。昆明还在睡梦中,雾蒙蒙的,走在湿漉漉的石板街上,他听着自己的脚步声,仿佛回到少年割胶时代……那时他凌晨一点就起床,打着赤脚去橡胶园。这么想着,凌晨四点起床去报馆取报纸就不算什么了。

站在报馆的屋檐下等着领报纸的时候,他排在报童的队伍里,眼巴巴地看着工作人员数报纸,他身上一文钱也没有,就等着卖了报纸,挣点钱好去吃早饭。

早上的气温更低,冷风吹过,冻得他瑟瑟发抖。曾经卖了衣服的吴孟超,现在又想给自己买一件厚点儿的衣服了。但是还得等待挣出钱来。此刻为了御寒,他不停地蹦着跳着,还唱歌,唱着“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两三个小时后,报纸卖完了,买几个洋芋粑粑吃上,就算有饭吃了。

吴孟超也有过打工的日月。

其艰难一点都不亚于今天的打工青年。

在沿街卖报的日子里,他心里依然想着恋爱的事。

这真是奇迹,有时想着想着自己就笑了。

他确实没有一天不想吴佩煜。卖报期间,他又找到了个更好的差事,给小学生做家庭教师。晚饭前,他匆匆赶到学生家,在那里吃上晚饭,再给学生辅导功课。这样,晚饭的问题解决了,人家还给点零花钱。

他仍然在想着要给吴佩煜买礼物。可是,直到寒假结束,开学了,他也没有挣出为自己买一件厚衣服的钱。

终于,又见到吴佩煜了。

吴孟超像见到了冬天的阳光。

一个寒假的别离,让他深知思念的滋味。再次见到,什么话都还没说,心里便暖暖的。吴佩煜的行李都还没有打开,她说:“快,帮我打开行李。”

吴孟超连忙蹲下身子帮她解行李。行李解开,吴佩煜从里面拿出一件毛线衣,递给吴孟超:“给!天这么冷,怎么只穿一件单衣?快穿上吧。”

这是寒假里吴佩煜亲手为他织的毛线衣。

吴孟超把毛线衣穿到身上,那种温暖,无法言喻。

新学期又开始了。吴佩煜知道吴孟超与家里失去了联系,便常常有意无意地多买些学习用的纸笔,分给吴孟超用。吴孟超喜欢吃洋芋粑粑,她就说她自己爱吃,经常买点,与吴孟超“共享”。偶尔,她还让吴孟超请她下馆子吃面条,但付钱的总是她。

“那时,我知道他与家里失去了联系,觉得他很可怜。”吴佩煜这样解释她对吴孟超的关心。

对于吴佩煜的帮助,吴孟超非常感动。他常想,人家是漂亮的“阔小姐”,自己是又黑又瘦又矮小的穷孩子,人家凭什么对你那么好?

那时,吴孟超和吴佩煜的“条件”不仅没法比,或许还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吴佩煜的父亲吴尧叔是铁路部门的一名官员,曾担任过沪杭铁路斜桥站的站长,后来因修筑湘桂铁路滇缅铁路来到昆明,在昆明铁路界算得上是个不大不小的人物。她的母亲沈蕴琴生她时难产,落下了病根,不能再生育,对唯一的女儿吴佩煜“宝贝得不得了”。

吴尧叔在女儿童年时就把她当男孩养,十分注重培养她的眼界和志向。吴佩煜便渐渐长成一个能吃苦、很要强的女孩,立志长大后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知识女性。

很多年来,父母不管去哪里,不管多么艰苦,都带着她。因此,她从小就跟着父母东奔西走,经历了许多磨炼。抗战爆发时,她15岁,随父母在衡阳,本应上初中,但时局动荡居无定所,只好辍学在家。她坚持自学,功课一点儿也没落下。后来跟父母到了桂林,她直接考上了高中。在桂林,她还远赴桂西的田阳,参加了一期军队看护训练班。在训练班里,她一身灰衣服,一双草鞋,成天替伤兵们洗带血的衣服。后来又背着背包徒步行军,从田阳走到河池,整整走了六天,她坚持下来了。1940年父亲来昆明,她又跟到昆明,并顺利考上了同济附中。这样,才给了吴孟超碰上她的机会。

吴孟超不论家庭背景还是身材相貌,都不敢与吴佩煜相比。就是经历见识,恐怕也不能与吴佩煜比。吴佩煜也是一路吃苦长大的,经受过种种迁徙奔波的历练。还有功课方面,吴佩煜也不比吴孟超差,她是正规考上同济附中的,吴孟超没有考上,是先“借读”后转正的学生。

吴孟超认识到自己的“先天不足”,便努力弥补,即使到了衣食堪忧山穷水尽的地步,也绝不放弃学业。同家里的联系中断了,他自食其力,除了早晨卖报晚上做家教,他又找到侨务委员会做兼职书记员,抄抄写写,挣钱读书,养活自己,提高自己。同他一起回国的几个同学,那时都已经离开了学校,两个去了国民政府的军队,三个当了小学教师,还有一个到工厂做了工人,只有他一个人还在读书、读书!

什么是爱情?那种一旦出现,便让你感到人生焕然一新的东西,就是爱情。那是一种足以令你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足以激励你、推动你去建设人生的伟大力量。可以说,吴佩煜的出现以及吴佩煜对吴孟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个小个子男孩的热情、顽强、坚毅和聪明,也打动了吴佩煜。爱的情怀,在吴佩煜心中悄悄地生长起来,只等着某天有个点火方式,把它点燃。

但是,就像吴孟超自己说的,“我很老实,不敢表达”,所以一直“暧昧”着。吴佩煜后来说:“是逃难把我俩‘逃’到了一起!”

今天看来,20岁的吴孟超,在战乱中极其艰难的岁月,既打工,又上学,还恋爱,始终葆有不畏难,不退缩,乐观向上,积极求知求学求取人生价值的精神,他能得到一个姑娘的爱,他的未来会有建树,是必然的。

(摘选自作者与王宏甲老师合作撰写的《吴孟超传》华文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25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