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想法分析书,创业想法分析书例子300字?

创业想法分析书,创业想法分析书例子300字?

小海按:创业是一种商业行为,商业的本质是自然选择,是有竞争的。

“创业想法”通常在一个“动态空间”内,随环境变化,用户的心智、政策、竞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早期创业者而言,在还未形成长期认知的情况下,需要洞见和迭代的相辅相成。

创业想法分析书,创业想法分析书例子300字?

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非常多的想法,我把它定义为一个“想法空间”,然后用椭圆形来表示它。我在我认为是好想法的地方都标上了一个加号。这些想法处在一个超高维的动态空间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可供做产品的空间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你的产品定位是什么?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你的功能属性是什么样的?每个问题都能有无数种可能,而这些性质之间可以有无数种排列组合方式,所以说整个“想法空间”是特别广阔的。

另外,这个空间不是一个静态的空间。创业是一种商业行为,商业的本质是自然选择,是有竞争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用户的心智、政策、竞争都伴随着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贝索斯说过一句话,“用户永远是’贪婪’的,是不会满足的”。用户对于产品的满意度其实是与预期挂钩的。一开始我可能做出了一个很好的产品,但慢慢地,我的产品就没那么好了,可能是因为用户的预期提高了;也可能是市场的其他竞争者进步了,和我的产品到达同样的水平上了。所以在创业的过程中,从来没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好产品,所有的好的产品都是打了引号的相对意义上的好产品。

这个认知说明公司的成功路径特别重要。拿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比较,中国用户的体验跟美国用户的体验不一样,市场的竞争格局也不一样。假设我要在中国做SaaS,用户的替代方案不同,产品体验不一样,成功路径一定是和在美国做SaaS不同的。今天我想在中国市场上做一个好产品,我就必须知道中国用户的预期在哪里,我的竞品都有谁,而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市场上的成功路径。

创业想法分析书,创业想法分析书例子300字?

既然“想法空间”是一个动态的空间,自然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好机会展露出来,少数的创业者观察到了。在商业竞争的情况下,好的想法极少,好的地方很快被占据。在“想法空间”里,我可能做了一些尝试,了解到了一些不是很好的想法,所以我在图中的那些地方放上一个减号,代表我不应该再做的产品。

但大多数的“想法空间”其实是空的,没有人尝试过,所以我都打上了问号。对于这些“问号空间”,创业者可能会有想法,这些想法也存在成功的可能性,但在没有尝试过的前提下,它只能是一个问号。“问号空间”的能见度很低,基本看不见,因为它们都没有被验证过。在“问号空间”探索的过程就好比在大雾天登山,我看不到山顶在哪里、顶峰有多大,但是我知道是在往上走还是在往下走。

登山听起来很简单,但实操起来,你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即便是非常优秀的创业者,在早期的时候也依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可能是爬得太慢,可能是到山顶之前就是没粮食了、活不下去了,或者说爬上去之后发现这是一座小山丘,没太大意义,抑或是信号反馈根本就错了,还可能是一些维度没法微分,不同的商业模式、不同的组织架构是没有办法迭代的。

深度思考

想清楚“为什么”很重要

深度思考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很玄妙的概念,其实本质很简单,就是“想清楚是为什么”的能力。

深度思考在创业里很重要。比如说常识,大家都认为是对的,如果你因此也觉得是对的,那基本上你就没有创业的机会了。对于那些“牛人”来说,他们往往会思考一下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道理。就算是大家都认可的常识性内容,他们依然会自己再思考一下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对。这种思维方式有时候会让他们做出一些反常识的决定,而反常识就是他们创业过程中最有力的武器。

人通常情况下的思考模式是直觉思维、快思维——这是比较省力的思考方式。如果每件事都要通过慢思维一步一步地去考虑,一是很多情况下反应不过来,二是没必要。直觉在生活中确实很重要,但假如环境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你熟悉的情景,那这个直觉很有可能是错误的直觉。创业就是在这种电光火石之间找到机会点,就像是大家都在自动驾驶的趋势下往A方向前进,但如果你不,你就要往B方向走,是可能会成功的。创业者最厉害的素质就是做大部分人都不认可的事情,甚至是投资者都不认可。但没关系,只要有一两个支持的人,只要证明了自己走的方向是对的,其他人自然也就跟着过来了。

跟大家分享的例子是当年的“百团大战”。当年我在美国的时候,曾经和Groupon交流过。当时国内有几千家公司都和Groupon在走同一条路,给优惠券做时间限制。由于优惠券存在时间限制,所以用户会因为害怕错过优惠而去抢购。Groupon也是这么做的,他还做得挺成功的,所以我们应该跟他学习。

这个时候有一个叫王兴的人产生另外一种思路。他觉得不要给团购优惠做时间限制,反而要让大家可以一直享受这个优惠。这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大众点评或者美团上的持续性优惠活动。但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反常识的认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的优惠力度确实会促成用户的购买行为,但团购其实是供给驱动的。在同样的情况下,不去限制优惠在架的时间,那整个平台的SKU就增多了。而这个平台又是个供给驱动的平台,所以还会更活跃。事实证明他是绝对正确的,甚至当时美国团购的领导企业都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

因此,想清楚“为什么”之后会有非常多的好处。结合刚刚提到的“想法空间”,在有了一定认知和逻辑之后,这个空间是可以被大大缩小的。创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要把所有好的想法都试个遍,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里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场景,它讲究的是精度。

在能量或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缩小一开始测试的范围,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如果说后面融到资了,那我可以做更多的小测试,或者把整个区域都测试一遍,这都没有问题。成功的创业往往都是从一个单点突破,从同样一个用户群上,或者同样的一种能力上去做扩展。

认知是一个长周期的东西

是一个结构化的东西

就像是大家之前都学过的物理课程、数学课程一样,认知是可传递的,它不需要很快地形成,但是它形成了之后可以用很久。人类的文明一直在通过外界的存储去传递这样的认知,一开始可能是语言,后来有了文字,然后有了书,现在有了互联网,其实这些都是在传递认知。迭代相对是短周期的,偏直觉性的,可能不一定能通过语言去描述。

有些上一辈的企业家会说他就是靠着一个直觉,我觉得应该朝这么走,然后就这么走,最终做得也还不错。但如果说我们一直要等这个认知的形成,那他这个生意早就黄了,因为认知的形成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并且认知是需要调整。假如说我一开始的那个认知区域里没有好想法怎么办?那你整个路就走错了,你需要通过迭代去帮助你去做调整,或者说去做验证。

所以,认知和迭代是一个想和做、快加慢的组合。认知可以帮助我们缩小迭代空间,然后迭代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去形成认知。因为认知需要很多过去的积累,然后在迭代的过程当中,再形成一个认知,最终走上一个正性循环。

对于早期创业者

需要洞见和迭代的相辅相成

那刚刚开始的创业者,假如说还没有形成洞见,那怎么办?在创业早期,创业者需要有哪些基本的素质或者简单的道理呢?迭代的结果就是每一个单位时间能迭代的次数,乘以每次迭代你能进步多少,乘以最后的总迭代的时间的长度。假如说我们把这个东西再分解,单位时间能迭代多少次,跟你这个项目创始人的行动导向、做事利索、投入专注都有关;每次进步多少,和你是不是真的朝需求去走,学习能力强不强有关;迭代时间长度,就是指企业可以存活的时间。

“单位时间能迭代多少次”该怎么理解?要设计最小的可能会被推翻假设的测试。因为这个假设在想法空间里是有深有浅的,有的地方它可能很浅,很容易测试,有的地方它可能很深,你要挖地十尺才可以验证,而有的是站在旁边看看就可以了。

在这种动态的状态下,在时间和能源都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保证一定的确定性,为快优化。今天的很多创业者,尤其是做工程技术的,他们是为产品的质量去做优化的,但对创业阶段的人来说,这不是一个特别好的路径。所以他还是要为快去做优化。我们必须要从小处去着手,尽量去做并行测试,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不断的发挥你的创造力。

“每次迭代进步多少”,其实也很简单理解,就是你每一步能走多大,你是不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在走。你不和用户聊其实就没有发言权。很多工程师跟我一样,我刚开始的时候也喜欢闭门造一个很酷的产品,凭着自己的臆想去做一个创业项目。还有一些连续创业者往往会觉得因为自己以前有过很多成功的经历,大致知道这个市场是个什么情况了,我就不需要和用户去聊了。完全不是这样的。假如说不这样走的话,环境稍微变了一下,你过去的一些相关性都是不成立的。我刚刚也说了,甚至有些认知都是不成立的。所以你必须不断地跟用户去接触,去了解每一次迭代他都学到了什么。你的学习的速度肯定不能慢于市场平均的迭代的速度,不然你就落后了,一次落后只会越落越后。

最后,“总迭代时间长度”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活得久。要么是我们赚到了足够的钱,我们通过自己的产品就能赚到钱;要么是我们能融到很多钱,通过融资的方式可以活很久。所以这要求我们创业者在心力上是要有一定的韧性的。从0到1很重要一个里程碑就是公司能够勉强养活自己。

创业比较像过山车,相信有一段创业经历的创业者都有所体会。整个过程上上下下,高的地方非常高,低的地方非常低。我看到很多最后走出来的创业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此我们说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因为这样你才可以坚持得更久。既要有物质上能够活很久的这种物质条件,也要有精神上的这种心力和韧性。

创业想法分析书,创业想法分析书例子300字?

创业政策详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22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