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步数不准确的原因(微信步数会不会不准确)

41岁的严女士怀孕了,成了货真价实的大龄孕妇,她满怀欣喜,不曾想丈夫老刘对她态度冷漠,没事就吵几句,最后还从家里搬出去玩消失。

本身高龄产妇就不容易,要冒着风险生孩子,老刘此时还是这个态度,什么意思?为了逼丈夫现身,严女士谎称自己要打掉孩子,这招还真管用,老刘接到消息后急匆匆赶到了医院。

两人见面后就互相指责起来,严女士认为,自己怀孕后,丈夫各种冷暴力,比如团购来的菜在楼下,他明明知道自己怀孕,还不帮着拿。给他做早饭,他又挑剔口味,不是咸了就是辣了的吹毛求疵,一点儿也看不到想当爸爸的欣喜,不就是逼着自己打掉?

老刘反倒觉得很冤,他的孩子上大学需要供读书,每天起早贪黑地挣钱,就是为了这个家,自己和妻子没有矛盾,更没有让妻子打孩子的想法,妻子这样作,纯粹敏感过度,小题大做。

不管两人谁对谁错,中间肯定出了点儿问题,否则在妻子怀孕这个节骨眼儿上,老刘从家里搬出去干嘛?

老刘与调解人

老刘给出的答案看过去很高大上:为了避免妻子看到自己生气,动了胎气,所以自己主动搬了出去。乍一看,这还真是一个为妻子分忧的好男人的理由,但孕妻需要谁来照顾?

老刘和严女士都是二婚,属于重组家庭。老刘今年45岁,在市中心经营一家奢侈品门店,他和严女士是通过网络认识的。

当时严女士因为意外腿部受伤,没人照顾,就萌生了再婚的想法,于是花了6800在某征婚网上找到中介人,并认识了老刘。

两人算是一见钟情,很快许诺终身,而且结婚前就商定,两人一定要有个自己的孩子。

结婚一年后,严女士先后两次怀孕,可她毕竟是高龄孕妇,加上性格容易激动,总之,两个孩子前后都掉了。

现在她肚子里的孩子是第三个,她非常想保住,可对待再次怀孕这件事,两人态度就是火与冰的鲜明反差,严女士特别想要,还感觉不到老刘特别想要,怎么不让她心里打个问号呢?

当一个女人特别想给一个男人生孩子时,对方不冷不热,女人肯定会怀疑自己付出的价值所在。

严女士在医院逼迫丈夫现身

严女士本身是个敏感多疑的人,老刘的态度不得不让她怀疑有事,而藏在微信步数里的奥妙,又加深了严女士的怀疑。

严女士和老刘结婚两年来,已经摸透了丈夫的微信步数,只要他正常上班,步数就在3000左右,基本不会有大的波动。

在老刘单独搬出去的日子里,有时会对严女士说他在单位加班,可是严女士一看微信步数,只有1000多步,分明就没怎么下楼嘛,这不是说谎是啥?

严女士不想坐以待毙,直接找到了老刘在外暂居的住处,不看不要紧,一看炸了锅,老刘居住的房间内不但有很多女性化妆品,还有一副象征着爱情的玫瑰花。

以严女士的敏感多疑来说,这简直是炸雷般的石锤,岂止是动了胎气?已经伤害到了灵魂的元气。

老刘很无奈说,这是我堂弟家,我住的这间屋是人家临时腾出来的仓库,里面放置的都是堂弟和他女友的东西,我才住进来三天,能有什么事啊?

严女士看到屋门口的鞋架上,除了老刘和别的女人的鞋,还有一排别的男人的鞋,心里才稍稍安定下来,暂且相信他一回吧。

两口子在医院吵嘴

严女士之所以变得这么敏感多疑,老刘还真不是一点儿“前科”都没有,他曾经做过一件深深伤害严女士自尊的事。

两人当初交往期间,老刘居然以单身身份和其他女人相亲,这种套路就是传说中的广种薄收,多手准备。

老刘当时给另一个相亲女士买了一束花,追求人家,结果被拒了,他转身就把这束花给了严女士,把严女士感激到恨不得马上托付终身,人到中年还有人送花,真是容易召唤回少女心的。

可当两人确立恋爱关系很久后,严女士无意中看到了老刘手机中的聊天资料,发现他想给人送花,再看聊天时间,恰巧是自己收到花的前一天,这事儿真相大白了。

任何女人收到“二手花”,都是又伤自尊又伤感情的事儿,严女士想一刀两断,却意外发现自己怀了孕,想想自己的年纪,就忍下了这口气,她逼着老刘写了一沓子保证书,两人还是领证结婚了。

当时老刘的奢侈品店因为疫情亏了个底儿朝天,欠了一屁股债,导致他一没房二没车三掏不出彩礼,严女士根本不看钱,她之前离婚就源自前夫背叛,只要老刘保证对她忠诚就行。

严女士从微信步数判断丈夫说谎

两人今天闹到这地步,还真不是“二手花”的旧账,严女士特别没有安全感,但她婚后也一直没有抓到老刘不忠的石锤,老刘总体上禁受住了妻子的考验。

到底什么力量让老刘变成了顾家的好男人?当然是生活的压力,他的奢侈品店破产了,他一下子从老板变成了装修工人,为了养家糊口就得拼命打工,哪还有时间谈情说爱?

严女士既然是个敏感多疑的人,也必然是个浪漫细腻的人,她的生活处处追求仪式感,甚至老刘保证书中的条款细化到谁洗内衣这么点儿小事上,她怎么能容忍丈夫冷落自己?

老刘为了养家根本没闲心花前月下,严女士怀孕后一心想让丈夫把自己宠成公主,双方的矛盾就这么产生了,所以现在关于肚里孩子去留的认知差异,本质上是双方性格的差异。

老刘破产后,把所有打工挣来的钱都给了妻子,算是顾家,但他不懂妻子心里想要的是啥,所以双方交流总是不在一个轨道上。

严女士本意不想打孩子,她只想通过打孩子的借口逼迫老刘对自己好一点儿,没成想老刘居然不表态,严女士心凉了,决定真打,并且不和老刘过了。

老刘暂住在表弟家

严女士找到老刘说,孩子不要了,你把坐小月子的钱和后期营养费给我。老刘现在根本拿不出钱,他每天挣的钱都给妻子了,他觉得妻子明知道自己快要身无分文,还这样捉弄自己,不可理喻。

严女士伤心哭了,老刘根本不知道她真需要什么,她需要的只是老刘心疼心疼她,可老刘并没有表现出来。

老刘也头大了,他觉得妻子根本不理解自己,自己每天拼死拼活挣的钱都给了她,她还这样“作”,要什么关怀和浪漫,自己哪有精力?两人都40多岁了,还不现实一点儿,这日子还怎么过?

一个觉得对方太冷漠,不关心自己,一个觉得对方太矫情,不体谅自己的辛苦,所以总也谈不到一起,孩子就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最后,双方协议打掉孩子,下一步准备离婚事宜,严女士受不了老刘“不爱她”,老刘也受不了妻子总在小事上和他没完没了的挑剔计较,双方都吵到心累了。

如果两人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或许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一步吧?

严女士伤心

严女士的问题在于,现实里明明已经一地鸡毛,却强迫丈夫跟随自己找寻诗和远方,浪漫可以当点缀,但矫情要有个度。

严女士是个非常讲求浪漫和仪式感的人,否则不会在老刘破产时还要嫁给他,更不会被老刘的一束“二手花”打动了芳心。

这样对物质生活毫无追求的女人,从好的方面对男人来说是福音,可是反之也不接地气,很难伺候,一身公主病。

事实也证明如此,老刘破产了就得需要挣钱养家还债,而严女士还在琢磨怎么和老刘签各种承诺和协议,把各种各样有的没得条款都写上,老刘怎能不心累?

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对丈夫各种怀疑,虽说老刘之前的确有过不光彩的记录,可破产的事实让他婚后没精力也没能力再去和别的女人扯,他有哪里有心思应付妻子没来由的多疑?

老刘之所以不敢要孩子,一方面出于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出于对妻子“作”的反感。

严女士如果能够认清现实,少指责猜忌,换一种方式和老刘沟通,或许是另一种结果。

双方僵持

老刘的错误在于,他根本不知道妻子要什么,还总以为妻子要钱是在落井下石。

严女士开始想要孩子,老刘没给出明确答案,之后又打胎,管老刘要钱,站在老刘角度看,妻子这种做法就和小孩过家家一样随意,不可理喻。

但他不明白,妻子这么做的最终目的只是想让老刘多关心一下自己,疼爱一下自己,哪怕说几句安慰人的话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一个女人不要房子不要车没有彩礼还肯为你生孩子,肯定是想和你好好过啊,如果你总是不冷不热地对她,就和把一瓢凉水浇到滚烫的锅中,不炸才怪。

老刘背负家庭压力可以理解,但你要清楚,女人要的并不多,她只想看到你关心她的态度,这种态度只是几句贴心话或一个关爱的眼神儿,根本不需要出钱。

老刘偏偏看不出这点,妻子管他要钱明明出于赌气,在他眼里就成了妻子要和他彻底分道扬镳,干脆顺坡下驴。

最后,本来出于赌气变成了假戏真做,可能直到离婚时,老刘也不知道妻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老刘

二人本来可以携手走下去的婚姻,起于希望,终于破灭,最后到底因为性格不合收了场,这种结局提示我们,性格和价值不同的夫妻要想好好相处,互补才是正确打开之道,懂得让步才是长远之计。

丈夫为了养家糊口拼死拼活,没空浪漫可以理解,妻子为了丈夫大龄怀孕甘冒风险,情真意切也无须证明,可以说,两人都在为了家庭付出,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老刘喜欢用行动表达,而他唯一的行动就是在外没完没了的工作,靠堆时间来换报酬;严女士喜欢用态度来表达,41岁的高龄,冒着健康危险还想为老刘生孩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坚定的态度。

但两人在自己付出的同时都在强迫让对方承认自己,却没有认识到对方的付出,彼此只能被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动,都看不到对方身上的好,自然而然谈不到一起去。

但凡两人中有一个人先做让步,也不至于落得这样的结局,他们的悲剧对我们来说,只有四个字:引以为戒。

得饶人处且饶人,得让步处就让步,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可惜他们不懂。

严女士心灰意冷

后记:

随着孩子打掉,两人仅有的纽带也中断了,两个40多岁的中年人,却把日子过成了小孩子过家家,属实有些不负责。

既然是重组家庭,都吸取过之前离婚的教训,更该谨慎对待婚姻,更该用心经营感情。

可惜的是老刘和严女士都没有机会了,他们有可能再重组家庭,但是仍然不吸取教训、认识不到自身不足的话,仅仅凭一纸婚约就能带来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