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花钱怎么做推广(不花钱产品做网络推广)

对标题可能会有疑问,似乎言有多余。之所以加一个“——”,是为了给营销新人搞清楚一个基本的逻辑,营销是从企业内部开始的,是具体的行动、是过程、是手段,而品牌是企业经营的外部成果。

消费者并不关心企业,消费者能感知的只有品牌,产品和用户是组成品牌的共同体。

为什么老要重复,过去接触比较多的就是中小企业,他们根本没有太多预算,也缺乏营销人才,可能连业务流程也很不清晰,“烧钱模式“做品牌成本非常高,效果难以评估,对中小型企业并不经济。

另外作为营销从业者,就像武侠小说中,但凡集大成成宗师者像郭靖,必先内功心法有成才能百川汇海融会贯通,在获得全真教内功法门之前江南七侠的杂学却让郭靖连尹志平都打不过。

也像学画画的一样,不管是画速写还是素描或者水彩,打好底稿都是必须的,打稿的过程中实际你是在合理安排空间、结构、布局,你的最终作品很大程度取决于底稿如何,底稿取决于构图能力。

营销需要以终为始奔着结果而去,而这一过程的“设计师“本人就更需要明白——营销是过程,是手段,是行动,但结果只有一个:品牌,由消费者定义的品牌。

从狭义上讲,做品牌就是做传播,外加公关。

而在传统时代,无论是4A公司还是本土定位公司,都喜欢说整合传播,其实他们这个传播,大部分是推广也就是投广告,整合是整合各类媒介资源,制作TVC、平面广告,然后购买电视台时段或报纸版面进行投放。

核心是硬广,重点是所有媒介同一个声音,依赖一两句广告口号传递品牌价值,通过明星代言或权威媒体背书品牌形象,最后通过大媒体轰炸实现传播爆破,反复轰炸,建立品牌认知

当然,在那个中心化的时代,花钱投广告好处很容易显现,因为渠道就那么多,只要去投肯定会有效果,而且品牌做成之后,企业确实也能在一段时间里保持优势。

但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进入算法时代数据时代,企业做品牌是可以不花钱和少花钱的。近些年很多的新消费品牌,我们很少看到其花大价钱做硬广,这得益于各类“场”的优势,天猫京东抖音、快手…小红书、知乎…各有各特点,构成了庞大的渠道优势。

虽然各平台各有侧重和特色,但随着未来发展的趋同和平台互通,传统电商不复存在,而品效结合,私域营销,全渠道运营等概念也是近两年不断涌现。

而新消费品牌,从选品测试到品牌投放,几乎都把产品、品牌等等都往“轻”上去做,实际上内部团队也是往“轻”上去做。往“轻”上去做,并不是说不花钱,我意思指的是尽量不花钱去做硬广,而实际上大家所说的,不花钱做品牌指的多也多是在广告上尽量不花钱。

当然,今天这篇内容,要讲的重点并非说如何去打磨你的商业模式,如何通过平台数据去洞察趋势,如何做选品的测试,尽量只讲不花钱少花钱能不能做品牌,即不做花钱的硬广,能不能做品牌。

不花钱少花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这么定义的:即用更具性价比的创新方式来融合各类资源,资源之间相互借力,减少硬成本的投入。

不花钱少花钱做品牌,综合起来其实就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创新品牌表达,做好品牌“内容”,沉淀品牌资产;二是做好用户运营,沉淀管理复用用户资产。

只不过,做好这两项都需要品牌的产品足够优秀,新品牌入局时在选品测试上足够成功,也就是产品是真能打动消费者。线上其实对天猫等电商等平台的数据洞察很重要,天猫的数据匹配度可以做到70%左右,线上重品类,可以快速测试品牌产品在这个品类的关键指标。

所以,究竟应该怎么定义内容和认知内容呢?

内容是人与主客观世界交互的实质性事物和感受后的主观感受,换到营销语境下,就是消费者愿意消费的营销信息,这句话虽然大,但却是有关内容的底层逻辑——

内容可以指引企业的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品牌建设、营销推广、用户运营,成为驱动企业增长的力量。需要把内容提高到和产品一样高的地位,通过内容的研发、生产、分发、应用、迭代,形成企业的护城河。

过去有个词叫内容营销,词本身没错,但落到实践却对内容有一个最大误解,就是把内容只当成营销准确说是推广的工具,很多企业至今仍然将内容营销等同于新媒体营销,搞双微一抖,往往招募一名新媒体运营就希望做好内容。

亦或者,还是老的那一套,砸预算,搞冠名请明星请KOL或者搞植入,再请代理公司做个传播创意整合各路媒介,搞一次性的轰炸。

改变这一窘境,我们需要好好思考,品牌打算如何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如何触达他们,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再去审视内容的存在价值,将内容变成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关键业务,变成触达消费者的渠道,变成品牌的营销阵地。

内容不是可有可无,你的品牌标识,品牌广告语,以及品牌形象,你的每一场发布会,每一次公关,每一次与消费者的互动,都是内容,你的每一次行为都是往内容这个池子里加东西。

做好内容,需要企业人才、资源、文化的投入和适配。假如你公司的老板觉得内容就是公众号发推文,对内容也没啥讲究,也没有啥考核动作,你可以考虑换工作了。其次,内容也不是独立的武器,他需要融入企业的整体市场营销动作,需要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将内容视作企业增长的来源。

实际上,内容是品牌的核心,是新消费品牌与传统品牌不一样的地方。新品牌的产品和过去的产品有什么大的不一样么,其实没有,围绕产品本身的创新其实非常少的,能成功的原因在于内容能力。

只要静下心来,对新老品牌进行品牌,都会发现新品牌和老一代品牌成功路径,不再是一样的。

老品牌在做营销时,常见的做法就是上面所说的,实际上就是做广告:重复强调的广告,抢占销售渠道,拼的是资源,就是钱。但新品牌呢,讲故事+内容投放+私域打法,实际上,讲故事讲的都比老品牌要好,拼得是内容能力,是对用户的理解。

而至于说如何找到正确的切入点,主流的理论定位理论,其实是一种注意力策略,包括现在的品牌营销策略所强调的功能利益点、情感利益点策略,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因为与社会语境无关,都是在基于过去的“现象”做复刻,很容易类似今天的电商平台的消费者行为洞察——你搜索过什么,而后包括浏览器弹窗都会弹这些广告。

所以更高级的洞察,实际上是去洞察背后消费者的价值观,可以简单的说消费观,做品牌做的不是你自己的观念,而是与消费者的观念达成一致,品牌只是代表、帮助消费者去做表达。

那有人说我的产品有创新,但实际上,前面说了很多产品的创新都是有问题的——

首先技术创新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不现实的,其次大部分创新其实都是伪创新,想要从技术、功能层面建立差异化已经是越来越难的,这两种几乎都是基于经济学和工程师的世界观,但其实要去看消费者的所想,包括产品创新在内,其实方法或者说潮流只有极简一条路子。

更主要的是,大部分产品所表现的产品思维未必符合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特别是心理需求。更何况,做营销的人,要有基本的思维:产品并无好坏,要看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代表了谁,他的感受如何。

这个时候,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产品内容化。比如为产品创造品牌故事、为产品增添内容设计、以及通过内容增强产品的服务体验及消费仪式感。这一点,文创类的品牌就很好理解,还有诸如钟薜高和博物馆雪糕一类的,在产品形态上直接赋予内容,是很不错的。哪怕是农夫山泉直接将产品主张上升到品牌的主张。

品牌的基石、躯体是产品,有产品并不一定有品牌,有品牌一定有产品(有形的无形的),产品能满足人的需求,是品牌传递精神诉求的载体,起到的桥梁的作用。

尤其是初创品牌,内容依附于产品能更好为品牌创造差异化和附加值。因此,你的品牌能否代表、提升你的产品价值?你的品牌表达和你的产品定位是否匹配呢?

在“品牌资产”那一篇,就已经说到了,在做品牌“固定资产”时提到CBBE模型和品牌财产Brand Asset中的不变的固定资产时,品牌的识别、感知、响应、共鸣这个过程中的核心——品牌文本,是做好品牌表达的核心。

今天都说产品是内容,运营是内容,媒介是内容等就是如此,首先是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接受的信息都是内容,包括消费者接受这些内容后所形成的感受也是内容。为什么你的产品有设计,包装有文案有图案有图形,为什么这些识别的内容要做得和别人不一样——差异化,产品+内容构成差异化。

比如江小白,做年轻人的白酒,就给小方瓶加一个封套,在上面写上各种文案,至少还是能打动消费者的心的,也算开创了全新的消费市场。这就是产品(年轻人的白酒)+内容(年轻人的品牌表达)。

一定要去较真的话,大部分产品都是同质化的,比如可乐,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你能准确的喝出不一样么?喝不出来,但每个人却都有偏好。因此呢,在做品牌定位时,给你的产品、你的市场、你的人群做定位时,在你的产品实在做不了创新时,可以尝试给你品牌做创新文化。

今天的创新文化,其实说的就是做亚文化,这里亚文化并非指你懂的那种杀马特,而是指的是:1、你不可能满足全部人,你要找到你的细分人群,避开与大品牌大企业的竞争;2、找到存在这个世界中的某种亚文化,在亚文化中挖掘你需要的元素加工成自己的内容;3、让亚文化跨进主流文化。

投资人说要抢占赛道,营销人说要抢占品类,但实际上抢占的是消费者的认知,拿桂林米粉和螺丝粉一对比,螺丝粉第二春出圈,并不是螺丝粉有啥变化,而是消费者对螺丝粉的认知发生了变化。

而认知就是处理信息加以吸收的能力,所以,你的品牌背后所呈现的文化,通常是品牌的核心诉求,广告语啥的,怎么去说是很重要的,代表了未来什么文化、趋势、潮流很重要。

比如,小米最早的用户大部分都是码农,背后是极客文化;vivo,oppo被称为厂妹手机,背后是新女性喜爱自拍,对手机的要求是高像素颜值好看;耐克也用普通人来做广告内容,背后代表的个人拼搏精神,罗辑思维“我为你读书,我是知识的服务商“,等等都是如此。

还有一种,擅长于创造故事,让亚文化价值观能够跨越到主流人群,其实大部分品牌从0-1都是亚文化阶段,当跨越到主流人群时,往往也是1-100的阶段。一种情况是利用自身的文化资产创造故事,对大部分品牌来说其实就等于创始人故事,创始人的初心、愿景、价值观也是品牌的底色。

比如,苹果乔布斯,虽然乔布斯不在了,但乔布斯代表苹果是大家对苹果的印象。

还有比如幕思,虽然那个老头子是假的,还被深交所发函质询,但很多消费者还是很受用的。

另一种情况是编故事,慕思属于这种,虽然大部分品牌都喜欢编看起来很假的故事,并不是说这件事不能做,尽管看起来假。讲故事能够将亚文化跨界到主流文化,而讲故事最重要的要点是,要一直讲、自己要信。

所以,内容一开始就存在,其实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就是从根子上要重视产品内容化和品牌内容化表达,综合到结果上即消费者对经营成果的定义——品牌来看,在这个过程中编故事也好,创始人故事也好,包括去做品牌IP化,等等,就是通过内容的赋予帮助品牌实现差异化,确立品牌所代表的内在价值观,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和用户口碑。

只要你从这个视角看,内容就不止是内容营销而是内容战略了,因为他实际决定了你的品牌增长能力,内容的边界,早就从广告扩展到渠道、产品、组织上,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能力。

在此之外还有一条就是内容产品化,品牌表达和讲故事的重点在于要一直讲,要有起承转合,要有可读性,又不能跑偏,这里就是品牌做传播时的内容,要把内容当成产品一样去研发、创造、变现、迭代,将品牌表达做成一场基于品牌文本的无限表达游戏。

今天得益于技术的进步,物质的极大丰富,做品牌反而越来越理性,营销也越来越科学,追求引起消费者的认知反应、评价反应、行为反应,唤起消费者的需求,激发消费的精神共鸣,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通过产品内容化、内容赋能产品赋予品牌“观念”的价值,让消费者体验产品,通过内容与消费者建立长久的关系,建立持续交易的基础。

就像日历一样,故宫的日历,电影的日历,为什么就比你公司印上老板肖像、公司logo的日历更受欢迎呢,因为内容不一样,与硬广相比,走心的软性的内容更易打动消费者,也更能放大和让消费者感知品牌价值与品牌形象。

消费者越来越不爱看广告,企业花钱做广告,但消费者却愿意花钱去广告,愿意去看微博话题、头条事件、抖音视频、淘宝直播、小红书种草、走心文案,以及价值观营销等等内容。不只如此,各类承载内容的平台,本身也希望制造优质内容,结合运营动作,希望留住用户。

最早是淘宝,现在的淘宝完全是以内容流为主的界面,在这之后包括大众点评在内的诸多平台,也往内容化平台转型了,更为提内容化属性更强的小红书了。

消费者,也希望找到能代表自己的品牌,在强烈的价值认同中其消费行为才有满足感,而非传统那种洗脑式的驯化和没得选。内容就是如此,和看故事一样去看别人的消费,用真实的人的消费故事,更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而其实把平台换个说法,换成品牌的私域,毕竟国外不像国内是平台老大,比如微信这种需要品牌自己去做更多动作的平台,品牌主动创造大量的优质内容,才能链接更多的用户,公众号才有人看,直播才会有人看,小程序商品才有人买。

而好的内容,反过来也能击穿平台壁垒,就像你若是把爱看某个电影的人群定为目标人群,你大概也能在其他的平台找到他们,只不过量多量少而已。

而在今天的算法时代,与过去又不一样,过去我们要在一个媒介平台找目标用户,只能是年龄、地点、时间、购买行为来圈用户。但今天你只要生产目标消费者感兴趣的内容,算法就能够帮你进行匹配,反之则不给做推送。这样下来,内容也有机会与广告脱钩,广告是被动的推送给用户看,但算法下的内容,却能为品牌创造消费者。

这里的意思是,内容创作不再是做新媒体的人的名词,也不再是经营内容生意的组织的工作,也不再是媒体的专职工作,他也是品牌企业必须从事的一项基础工作。

上面,讲的其实也是创新品牌表达中的一部分,即做内容中的一部分,如何帮助进行品牌的洞察、定位和品牌表达的核心如何设计。接下来,说说品牌内容营销,即品牌表达的无限游戏,这是构成内容资产并影响品牌资产中变化的一部分。

品牌表达做的是内容,表达能否跟上、适应、甚至引领社会文化,决定了品牌增长的上限,因为只有符合社会语境的文化,才有可能赢得更广泛的认同,实现指数级的增长。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人们消费不仅是产品本身,还需要价值加持与情感体验,这是品牌能不能做得成的根本,能代表消费者的品牌才能成为品牌,代表的程度也决定品牌的影响力大小,所能释放的品牌价值也不一样。

内容打动消费者是企业做传播应具备的思维,优质内容能够串联起产品、服务、情感、文化、社交与场景,打通营销全要素。最大特点是传递品牌的品牌文化,这中间的诉求是情感、价值观及生活方式,让消费者能够转化为忠实粉丝持续共情持续互动,所谓DTC也是如此。比如蔚来,大概是国内DTC做的最成功的之一,即使车子路上出事,但主动为蔚来说话的几乎都是粉丝。

去年,SK-II成立了电影工作室SK-II STUDIO,表示将推出系列聚焦当代女性生活的电影。而工作室本身,是希望以故事的方式来”传递品牌理念“,与消费者产生情感联系。而之前,SK-II已推出过剩女题材的短片《她最后去了相亲角》,也获得了不少的讨论。

星巴克也推出了首部原创动画作品《1st & Main》,开播后每周推出一集,每集时长在1-2分钟左右。动画片的情境就是星巴客的门店,通过日常的琐碎趣事,含蓄地表达了星巴克的门店文化、顾客情感与品牌调性。

《1st & Main》分发到星巴克官网与APP,以及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各大主流社交平台,YouTube单集点击量平均达30万次。

江小白也推出《我是江小白》动漫,还有涂鸦赛事、越野摩托车赛事等等,自然也包括短视频平台的江小白+雪碧的玩法。

而宜家每年都会有一本《宜家家居指南》,1951年开始已走过70年的历程,即使因为今天互联网发达而停刊,但自己又重新打造系列节目《宜家去你家》,对消费者的针对性更强,内容也可以不同形式进行分发。宜家还依托微信平台打造了一个”宜家灵感Plus“小程序,除了《宜家去你家》,还有《他们的家》和《租房改造》,持续在内容上发力。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自己生产和分发内容,以内容为纽带和年轻一代消费者建立新联系。

而优质的内容,不仅可以深度连接消费者,甚至其生产的内容本身还能赚钱,大公司都努力将自己变成传媒公司,这其中尤以红牛最为成功。

还有一个案例是DW手表,他最初创立时的做法是,给INS的网红们免费送手表,还生成专属的优惠码,他们只要戴上,粉丝用这个优惠码购买产品时能获得折扣优惠,而网红则能够获得佣金。进入中国市场后,也是同样的玩法,所以最早微博开始,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和照片里。

只不过现在都2022年了,网红们都已经有了组织,门槛越来越高,大网红的费用可是不低,但是小网红和培育自己的KOC仍然可以借鉴。

品牌化内容,上面的例子中小企业可能也做不到。当然得需要有做好内容这个意识,再想办法找到人才,再调配企业的资源,但尽量更具性价比的做好内容营销,还是有方法的。

首先是选好内容方向,也就是内容光谱的描绘,在品牌文本的基础上。内容光谱,即品牌在各类平台上内容表达方向,各平台也有所侧重,品牌要表达的内容也不是随意而为。

比如有个服装品牌Bosie,这两年的增长非常快,已经在线下拓展了门店,坪效优衣库还高。其定位是”无性别、无年龄“,非常的符合现在两性平权的社会文化,那他的内容方向是什么呢?设计师品牌,国货,情侣穿搭,中性穿搭,男女同款,按颜色来挑衣服……

第二点是选好内容赛道,其实也就是定位,专注一个内容领域,内容光谱可以根据品牌文本来做发散,但不可能你是练游泳的,过些天你又去练短跑,你是一家服装公司,你非去讲母猪产后护理,这就跑题了。

第三点是尽量做优秀的内容,内容可以少但一定要优秀,因为没人愿意参与无法引起自个儿任何反应的内容,哪怕是你的公众号,你的海报,你的文案,都需要拿出你最优秀的。

第四点是将创意标准化,我记得王晶导演说过,职业化的演戏就是不依赖灵感和才华。这意思并非否定创意的重要性,而是说仅靠创意带来的结果不会稳定,会让人疲于奔命。戴上口罩,你的眼睛也得有戏。

因此,需要将内容的创意洞察、生产过程形成不断进化的方法论,让团队有法可依,稳定产出。这是一个内容产品化的过程,内容的研发、生产、分发等,需要最大程度的流程化。

这个过程中,对各项洞察工具、数据工具、洞察工具,内外资源的整合,也是企业所需要的。当然也包括:你的初始用户在哪,你的场域在哪,你的内容团队如何,对内容数据和用户运营的能力如何,有技术人员配合么?

比如新世相,起初对用户的提问、评论、行为也是只能作为选题的依据,但后来通过建立数据系统,通过对关键词的抓取能判断出广阔的社会文化,包含情绪。

第五点是内容营销要对品牌资产有正向的沉淀作用,对品牌没有正向的作用,宁愿不做。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春晚这一IP,尽管其他卫视也做春晚,但一提春晚,大家最先想到的还是央视,无他,央视每年都做,央视的投入最多,综合品质也最高。

第六点是内容要缩短路径增加转化,举个例子,你发了一张商品海报,但是没有二维码,意思是让消费者再关闭图片去搜索你的产品才能下单?你的官微天天发你的领导去哪了,消费者看了,只是浪费者的时间。

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过去两年所做的事情,无论阿里全域营销还是腾讯的全链路营销,都是为了打通广告与生意的链路,让看见即所得成为常态。

当然,上面只是其一,增加转化也并非指销售,也指要强化与用户的交互,你的内容要鼓励和创造机会让消费者与内容要有交互。就内容本身来说,各类品牌发起的活动也是内容的一种载体。

最后一点,最重要的就是产品的内容化。这一点前面有讲过,不再讲了,产品内容化让品牌更具体更形象,也能够推动获客增长和快速提升品牌价值。

尤其是育儿产品,美妆化妆品等产品,本身就需要将消费者变成专业内容的消费者,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产品本身,还需要产品配套的知识与技能。

总的来说,内容能够低成本获客,激发消费的反应;能够驱动品牌价值提升,通过内容让消费者感知品牌价值、品牌形象、品牌个性,以增加品牌的知名度等等;内容能够驱动企业的盈利增长,甚至改变企业的变现方式。

至于说,做好用户运营,很好理解,因为无论是说品牌运营还是其他各类执行动作的运营,其实都是经营和消费者的关系,今天的新品牌,是很能理解这说法的,因为多诞生于互联网。

比如瑞幸咖啡,还有三顿半咖啡、阿芙精油等,都是互联网的打法,所谓互联网的打法说白了就是互联网运营的经验的综合,从图文时代到4G移动时代,从单一渠道运营到全渠道运营,内容种草、短视频、信息流、直播各种手段不断变化。

但成功的新品牌,都有一套类似的逻辑。

以三顿半举例,三顿半最早是做手工饮食的工作室,并没有专门做咖啡,通过分享手工饮食获得第一波用户,而后在挂耳咖啡又赢得了一波用户,但此时还不是非常成功,但其咖啡+咖啡壶+杯的套餐的测试却得到更深刻的洞察,后面推出了小罐,延伸了更多咖啡场景的可能,才真正的出圈。

三顿半初创时期的粉丝就是他们的第一波种子用户,而后创立了领航员计划,挑选一大批可以产出优质UGC内容的消费个体,他们不仅深入普通消费者传播品牌,还承担消费代表的职责,将各类意见建议反馈给三顿半。

而后又搞了返航计划,就是空罐子回收计划,与地方特色场景如书店、商场合作,而用户回收旧罐后能获得能量积分,积分可以用来兑换咖啡,在兑换的过程中又能打卡相关的场景,对品牌有着非常正向的传播。

而另一个品牌瑞幸咖啡,无论是过去的流量池,还是今天的私域流量,都是将互联网的玩法做到极致。

要总结现在新品牌的打法,几乎都是大同小异。

在早期,通过大数据来预判增长潜力和分析目标客群,这很考验品牌主的洞察和决策,后面其实做的就是在不同阶段投放更合适的渠道,在一定的周期内赚钱了,开始进行品牌广告的投放。

往往第一步,先一两个平台为中心,比如小红书+抖音,直接导流到天猫淘宝还是比较精准,精心经营内容(包括自媒体渠道)和落地转化,建立品牌认知,获得销售(要想清楚预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量),并逐渐扩大品牌知名度,累积品牌的内容资产。

这个阶段流量平台的ROI都很难满足盈利,更多的是势能积累,所以更需要构建内容矩阵,可控的坚持下去,投不起头部的KOL,找KOC也是可以的。

第二步是增加投放,并将各平台渠道的公域流量转化为自己的私域流量,沉淀自己的用户资产,并做好管理与运营。往往这个时候,也要增加投放的平台,尤其要注重搜索词能占稳多少时间。

熬过了这个门槛,为品牌打好了基础,有固定的用户群体和销量,才有机会去引爆,尝试投放品牌广告,和更多平台的投放,当然,得有钱才能持续去做这件事。

另一方面,熬过了从0到1的阶段,从1到100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增长乏力,企业总得通过扩散来扩大自己的消费群体,并寻求品牌能带来更大增长。

比如完美日记,他的典型投放步骤就是最早在小红书,抖音做内容种草,后面再做自己的私域体系,为此还运营大量小完子IP,以及社群。

而到后面,为了提升品牌形象,实现更高的增长,有能力有需投放广告,以摆脱早期性价比标签。

当然线上各类平台各有不同,重点平台包括:天猫/京东、微信、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知乎、B站,还有诸如什么值得买等等……

天猫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仍然是品牌起点盘最好的场,天猫有成熟的方法论,营销工具(营销模型)、及营销IP和站内外的生态资源(包括优酷、淘票票、微博等……),品牌只需要更多的做好“货”和“人”的动作,当然现在的投放费用还是比较贵的。

初期关键还是用好站内和域内的流量,站外更多的工作是做好内容,积累内容资产,并积极将流量落地转化到天猫的销售。

而抖音,主要在于做“人”的工作,品牌可以通过抖音做好偏重品宣传播的事儿,可以尝试与抖音达人进行合作,同样找不到KOL找KOC,增加曝光量为主,销售最大化这个需要谨慎考虑。当然,任何品牌最主要的目的,是建立自己的企业号,做成自己的抖音私域。快手对搜索词的拉动比较强,但是搜索词的拉动并不等于转化率。两个平台对销量的促进,从实践的反馈中还是比较好的。

其他比如B站,则是非常适合做中期投放的平台,粘性特别强,私域的粉丝力量也比较强。当然B站相对贵一些,初期投B站,不一定投得起。但当到了中后期,需要去抢占心智打开更大势能的时候,B站是特别好的选择。

因为就长尾效应来说,B站是最好的,在中后期抖音是定投,而在B站则需要做一些品牌势能和品宣上的投放。当然熬过了门槛,像完美日记那样找代言人,投入品牌广告,甚至是考虑线下的数字媒体、传统媒体也是需要的……

当然了,这其中最特殊也是最重要的,是微信平台。微信是唯一一个需要品牌做更多工作的地方,“人”、“货”、“场”都需品牌自己去做,但微信上搭建私域体系,是最好的选择。企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品牌主页、搜一搜、社群、小程序、支付场景的渗透……无论是纯线上、线上线下结合的品牌,还纯线下品牌,微信生态都是不二选择。

以上有点冗长,尽量说人话不黑话说清基本逻辑,实际上很大一部分营销从业者都并非是营销学科的科班生,让他们能准确理解是很重要的。

中国恰恰又是一个实践快于理论发展的现实,流派丰富,有定位系——动则抢占品类、有心理系——消费者行为学、有经验系——增长黑客等、有故事系——罗永浩等……但是在今天的环境下,反而愈加需要融会贯通,对各种理论和方法论,需要的是,于我有用,即可用之,在形成个人能力时,要形成自己的逻辑主线。

所以这篇内容呢,就是企业在有实力大投入做品牌做长期主义之前,如何通过内容资产的建设投入加上有实效的私域运营,跨过初创期和成长期,完成品牌增长(包含销售盈利)和用户资产的积累、沉淀。

在品牌有实力花大钱打广告时,有的放矢的做好内容运营和用户运营工作,最主要的是,当下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每一动作有没有效果、效果几何都可以复盘,以指导你的下一次动作,钱花的也会更合理。

当然,并不是一分钱都不花,这是不可能的。你的人才团队要花钱,你的管理团队适配也需要成本,做好产品那更离不开钱,产品的产品力是品牌能不能成功的根本,是品牌增长的起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2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