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喜和京东的东西质量一样吗,京喜自营的都是正品吗?

从经营层面看,京东集团仍然是一家稳健的公司。不管是存货周转天数还是履约成本,都在持续优化。但是从投资角度,京东正在从过去的成长股,变成现在的价值股。

本刊特约作者?王海天/文

不久前发布的京东集团(09618.HK)一季报,整体算一份正常的财报。2022年第一季度收入为人民币2397亿元(378亿美元),较2021年第一季度增加18%。当季度服务收入为人民币352亿元(56亿美元),同比增加26.3%。

但是如果仔细看京东的收入结构,会发现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京东的抗周期属性,要远弱于其他电商。

收入波动或将变大

京东2022年一季度的收入组成里,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商品的收入为1183亿元,而一季度的总收入为2397亿元,电子产品和家电商品收入占比49.3%。回顾京东的过往季度收入中,电子产品一直占比在50%左右。这样的收入结构,放在今天的宏微观环境下,会造成京东收入的周期波动。

而之前波动弱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首先,京东“抢”了很多苏宁留下的蛋糕。这部分让出的份额,主要被线上电商瓜分了。而京东,理论上抢的最多。如果看京东2021年几个季度财报的数据,大家电和3C的收入,甚至有一个季度增速超过20%。这样的增速,只有抢存量的份额,才能实现。

其次,手机和家电的大盘,过往比2022年要好。先看手机,2022年可谓手机全行业的“寒冬”,一季度,国内手机行业的大盘增速为-20%。除了荣耀、苹果少数品牌有增长,小米、OPPO、VIVO都出现了双位数的下滑。而家电,看看头部企业格力、美的的股价,就可以窥见行业的周期性了。而手机和家电收入占了京东总收入的近一半,一旦这部分波动加大,必然会对其总收入产生影响。可以预计,2022年下半年,手机换机和家电行业的销量仍然不会有较大改观。而这块对京东的冲击和挑战,2022年将只是个开始。而从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来看,显然不能把京东划入必选消费,而是处于必选和可选之间。拼多多,反而更像是接近必选消费的电商。

仍然不太赚钱

京东的几块业务中,京东零售、京东物流、新业务,京东零售是现金奶牛业务,有稳定的现金流和利润,但是物流和新业务仍然亏损。把亏损的金额一抵消,整个京东,每季度就没有想象得那么赚钱了。

京东零售2022年一季度的收入为2175亿元,经营利润79亿元,经营利润率3.6%。在这79亿元的利润中,再抵消京东物流和新业务的亏损额,分别为6.6亿元、23.9亿元。这样一抵消,京东的Non-GAAP经营利润下降至47亿元。从中再扣除股权激励、无形资产摊销等费用,京东一季度的经营利润继续下降至24亿元。

折算下来,京东的Non-GAAP每季度的利润大约为6亿美元左右,GAAP下的利润为3亿美元左右。2021年的年报里,京东的Non-GAAP经营利润为134亿元(约为21亿美元),折合每季度大约5-6亿美元。

从业务到数据,京东并没有那么赚钱。而不那么赚钱的原因,是因为只有京东零售能产出稳定的利润和现金流。而新业务,亏损额超乎想象:2021年报显示,新业务亏损达到了106亿元,折合16亿美元。还有股权激励、资本开支、收购产生的商誉减值、无形资产摊销等。把这些一一再抵消,真正归属京东的利润更薄:2021年归属股东的经营利润只有6.4亿美元。

这样的利润和盈利能力,在公司高成长时期,投资人相对宽容。但是当收入增速放缓到10%左右,一家营收1000亿美元左右的公司,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只有不到10亿美元的时候,投资价值和吸引力会降低。并且,现在的京东已经开始派发股息给股东了:2022年5月4日,京东宣布派发每股0.63美元特别股息给股东。

派发股息给股东,是为了回馈股东。但是从成长性看,10%左右的收入增速,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会是京东的新常态。而从一个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京东,正在从过去的成长股,变成现在的价值股。而同属电商的美团、拼多多,仍然可以归为成长股范畴。

如何评价新业务

按照京东集团一季度披露,公司目前呈报四个分部,分别是京东零售、京东物流、达达及新业务。京东零售主要包括中国的自营业务、平台业务及广告服务。京东物流包括内部及外部物流业务。达达是中国本地的实时配送及零售平台。新业务主要包括京东产发、京喜、海外业务及技术创新。

京东的新业务,从各项数据看,并没有像美团的买菜和社区团购那样强劲。其2022年一季度增速只有11.7%,而亏损率高达41%。增速创过去两年新低,亏损率接近历史新高。从任何一个数据看,京东的新业务,想象空间和价值都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而新业务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个人觉得主要是,京喜仍然沿用京东的思路。和拼多多、淘特纯平台模式不同,京喜虽然定位下沉市场,但是很大一部分商品仍然是京东自营。所以,并不能认为京喜和拼多多一样,应该把京喜看作是“下沉版的京东”。而这样的做法,显然创新力度是不够的,只是换了个名字。虽然京喜没有京东的运费门槛,但是在很多品类上,京喜的商品丰富度和价格,远远不如拼多多和淘特。

以农产品为例,随便搜“大葱”关键词,京喜上的价格,很多都比拼多多、淘特贵。这些商品里,又包括了京东的自营产品。京喜称为“官方严选”,在这种农产品的品类里,京喜一旦自营,必然会对现有的商家造成一定”挤压“。作为商家,为什么不去拼多多、淘特开店?

而且,京东并没有把“省”做到极致。对于11亿的电商用户来说,最核心的需求,仍然是“省”。而京东过去这些年,重点解决“好”和“快”两点。对应到京喜的运营思路和商品价格上,京东的策略也并不是价格优先,而是多方面兼顾。比如农产品的物流,京喜上有一些第三方的商家使用京东物流,这在物流成本上,远高于”四通一达“。这些额外的成本,最终仍然需要用户来承担。而拼多多的商家,基本都是”四通一达“、极兔和邮政。降低物流成本,也间接降低用户的费用。

京东在京喜上的思路,目前看是京东主App的延伸。还是想兼顾“多快好省”,但是只做到了“好和快”。并且,在很多类目上,因为有自营的存在,和平台商家之间有一定的冲突。容易造成卖家体验较差、流失率高。目前,京东新业务的亏损中,京喜占了最大的一块。且京喜的增速还在持续下降,这不就说明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和粘性下降了吗?

而达达,放在社区团购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优势已经越来越小。因为达达的商户端——超市,本身都是一个逐渐衰落的渠道。而美团优先、多多买菜,从商品端到履约端、最后一公里,全做了。并且,美团优选和多多买菜,是一个to c的品牌,而达达完全是to b的。用户只知道东西是达达送来的,并不会在达达上买东西,和顺丰同城差不多。

达达的股价走势,相比上市最高峰,已经跌去85%。

稳健的公司

几家电商里,京东的股价表现相对稳健,尤其是2021年,阿里和拼多多跌幅较大,而京东最抗跌。到了2022年,拼多多过去六个月,在三家中涨幅最大。

从经营层面看,京东仍然是一家稳健的公司。不管是存货周转天数还是履约成本,都在持续优化。但是从投资角度,当前约1000亿美元市值的京东,性价比上,我认为不如拼多多。

目前的京东,估值算合理。刘强东的减持,算股东的正常权利和正常操作。自5月23日起,刘强东全资持有公司Max Smart Limited多次出售京东集团股票,累计减持约1.11亿股股份,套现约6.3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8亿元。Max Smart Limited是刘强东名下对京东集团的最大持股实体。6月17日,刘强东减持了京东集团A类普通股450万股,价值约2.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71亿元。

而不管刘强东是否减持,从基本面到各项数据,我认为京东都不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标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29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