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
6206
字
读完共需
13
分钟
导读:近日,在OMO混合式教学学习周上,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王志军教授分享了题为《教师如何做OMO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精彩内容,提出教师可以从背景、问题、平台、理念、实践、创新、习惯七个方面展开对于OMO混合式教学的学习。
分享 | 江南大学王志军
整理 | 教育信息化100人
来源 | OMO学习周
我在教育技术领域工作了10多年,主要研究在线学习、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以前,我和学生说,未来8-10年,学习模式必定是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深度结合,但疫情的到来,让所有老师不得不进行线上教学,老师从排斥、抗拒变成了必须要做。虽然仓促上阵,但当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开展在线教学的经历,他们的认知实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逐渐开始适应在线教学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疫情加速了人们对在线学习的接受,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创新(也称OMO混合式教学)成为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那么,OMO混合式教学设计有哪些形式?如何做OMO混合式教学设计?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发现OMO混合式教学可以简单分为两种:1)初级混合——基于一堂课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设计;2)高级混合——基于问题解决,创新理念,开展系统性设计。
大家可以从背景、问题、平台、理念、实践、创新、习惯七个方面展开学习。
01
七大概念
一个背景
每位学习者都具有特别强的个性差异,但我们对人才的选拔评价机制往往是通过一种考试标准来衡量,这实际有违学习者的天性,不利于发展。
在大学课堂,我们经常会讨论几个问题:
“他为什么不抬头?”“他为什么昏昏欲睡了?”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抬头率?”
这背后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参与感,老师在上面讲,讲的内容又很难,讲着讲着学生就困了,所以国家提出要做课堂的变革,不仅仅在中小学领域,也包括高校领域。
“互联网成为了教育的第三空间。”这是我的导师——北师大教育学部陈丽教授提出的一个观点,她认为,以前基本上是物理空间与人类社会产生关系,但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信息空间变得日益重要,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从“数字移民”到“数字土著”,在新生一代的眼中,一切屏幕皆可触摸、可互动,他们可以去听、去体会学习的快乐。信息空间已经成为了第三空间,而教育技术领域倡导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等等,更是离不开信息空间的支撑。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习也将产生变革,而且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混合式教学模式也一定会成为必然趋势。
《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一书提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更应把学生从过时的职业模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让学生具备高度的信息筛选能力,以及与机器人共存,具备在工作场所防御机器人的能力。”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们要培养学习者具备高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被机器人所替代。
同时,腾讯发布的《腾讯00后研究报告》将00后形容为“独生二代”“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报告显示,00后的价值观呈现为以下几点:
对己:懂即自我,以对某个领域的深刻见解和成果来定义自我。
对事:现实,积极获取资源来发展自己的领域。
对人:平等、包容、适应,跟任何人的对话方式都是一样的,接受同伴跟自己之间的差异,知道对什么样的人要展现什么样的形象。
对社会:关怀,关心自己所在的群体。
一个问题
新一代的学习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能高效地发现并学习兴趣领域,能早早地产生自我认知,倾向以领域的知识深度代表自己,能够积极获取资源来发展自己的领域,而且他们更喜欢用平等的习惯表达自我的想法,对权威的敬畏感低。
这些变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很久前杜威曾提到:“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活在过去。”在信息化高度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个问题更加严峻,所以教学更应该变革。
当下的中国教育正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双减”背后其实是对整个教育发展的前所未有的深刻反思。教育要回归学校,课堂要有教学质量,教育要注重学生综合全面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让学生可以适应快速变革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未来。
一个平台
开展混合式教学,必须要有相关的平台,比如蓝墨云班课、ClassIn在线教室、雨课堂、投票吧……
其中,ClassIn有非常多互动功能,如果老师在教学中深度设计使用,线上教学的互动性会很高。ClassIn同时也支持线下情景教学。此外,还有乐乐课堂、全景课堂、纳米学习等。微信、QQ也可以用于线上教学。
市面上有很多适用于混合式教学的技术平台,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
一个理念
做混合式教学需要相关理念的融入,如项目化学习、跨学科统整、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游戏化学习、探究式学习、生成性学习等等,每种理念在具体教学中有固定的操作模式,但核心理念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深入参与、互动。
一次实践
做混合式教学设计,最关键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活动设计。包括优质的线上资源;综合性、高阶性、挑战性活动任务设计;明确的活动指导;充足的活动支持;持续的监控与鼓励。
二是面向过程的学习评价设计。注重过程、关注高阶思维和能力发展、多主体参与、面向发展、纳入最终的考核。也就是评价方式从以前的结果导向变成过程导向,除了教师以外,学习者个人、伙伴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
互联网时代,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会学习。
推荐几个关于获取优质资源的平台:
1) 国家省市数字教育资源业务部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市电教馆
2) 中小学教材出版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e学)、外研社
3) 研究机构与个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婷婷诗教
4) 数字资源开发企业:学科网、百度等和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5)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优秀课例
http://www.etc.edu.cn/kuayue/xiaoxue-yuwen
6)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由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推动,资源非常多,如“小学美术”,含课题导入、初步感知、探索性质、艺术实践、总结评价,教学环节很充足,也是线上线下融合模式。
7)微课类:微课学习系统
8)资源建设创新类:婷婷唱古文
02
实践案例
案例一:语文—项目式教学—《小石潭记》
本案例来自“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公众号。
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是: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即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步骤设计:
1)内容总体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要求“领会诗文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还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了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2)学习重点
通过朗读和仿写,从多种角度出发把握小石潭的景物特征。
3)学习难点
通过绘制情感坐标图和对比阅读,理解文中的“忧”与“乐”,初步体会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期复杂的情感。
4)学习目标
灵魂目标:通过绘制情感坐标图和对比阅读,理解文中的“忧”与“乐”,体会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期复杂的情感及情感变化原因。
细化目标:能够根据课文语言概括小石潭特点,并用优美的语句描述小石潭;正确认识坐标图横纵坐标代表的含义:横坐标代表作者的游览踪迹,纵坐标代表心情的高低起伏;理解“西南而望”“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等词句在情感转折中的作用。
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感受柳宗元的“忧”与“乐”。
5)学习策略
项目式学习是学生基于现实问题情景,以小组分工、协作探究的方式探究复杂问题解决方案的学习策略。一般包括如下步骤 :情境导入 → 确定项目 → 小组协作 → 成果展示 → 评价反思。
整个教学的设计,是围绕课程目标进行重构,在这个基础上细化每一个目标,从最初低层次的用文言文概括时代的特点,到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层层递进,最后达到理解作者背后的“忧”和“乐”。学习策略是基于现实问题,以小组分工协作探究等方式来开展学习。
教学环节设计如图:
通过项目式教学,可以把知识和实践连接起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值得借鉴。
案例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混合式学习
一个问题:学生不学
《学与教的理论》课程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只懂皮毛,却不愿意学习,怎么解决?
我一直在做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这是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即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思考:能否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教学开展。
一个理念:联通主义
联通主义有一个概念“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更重要”,它强调不将所有知识装到人脑中,学会使用人与外界知识网络体系的联结管道,人机结合的思维模式是现代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
学习应该是在高度的互动过程中,建立起知识(概念)间、以及人之间的连接与网络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知识要不断创新,要有网络扩展与优化,要让学生分享、互动、反思、生成与创造。整个学习过程实现一种循环,从而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
一个平台
选一个可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场景的平台,学生给我推荐了一个叫做“云班课”的平台。
一次系统性实践
主题活动一:三大学习理论的比较(行为/认知/建构)
主题活动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主题活动三:教育类名著的阅读
《学与教的理论》教材实际非常晦涩,所以我在课堂中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教育学者相关的理论补充、教育故事,同时引入北师大的网络课程作为课程延展支撑。
这么多经典的教育名著,并不是让所有学生都读一遍,而是选择一本深度阅读,然后在课堂分享、讨论。还要有深度互动的学习活动设计,课程后有学习者分析、课后学习反思。
任务看似简单,实际也复杂,除了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我也会在课堂上质疑他们,要求他们有反思,有科学的资料来源作为论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意识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会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包括学习理论之间的交叉等等,让学习变得有深度。他们会自己探索三个学习理论,两两之间有什么关系,应该怎么去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最后会自己创造生成答案。
▲图/学生生成的表格修订
▲图/学生制作的概念网络图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路也会打开。尽管他们受传统学习环境影响很大,习惯等待老师告诉他们答案,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思路也会被打开。通过一次系统性的实践,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实际得到了训练。
一种习惯
在这次的课堂实践之后,我也反思了一个问题:教师和学生的投入量太大,学生负担过重。针对问题,我开始思考,如何把这一设计融入到常规的日常教学中,变成一种可推广的模式。
所以,我有了三个反思。一是,所有的教学都依托于网络教学平台来开展,开展混合式教学,为教学创新留出空间。二是,在课堂中把最新的实践分享给学生,让他们理解课堂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对等关系。三是,让学生一课一反思。
此外,评价方式上,我关注学生的学以致用及成果输出。最后,也会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给自己评分。我发现,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更愿意深度参与。
案例三:设计思维指导下基于项目的混合式教学
一个问题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面向“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教育人才需要,培养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环境的设计开发、解决教育场域中的实际问题的创新性人才。
我教的课程是《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是从远程教育的课程中裂变出来的一门课。随着时代发展,这门课程越来越重要,我接手这门课程的时候,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以下问题:
已有教材定位低、理念旧、内容过时,未遵循在线学习基本原理;
学生对在线课程的认识非常局限,培养的人才难以引领行业发展;
缺乏企业所需的深度项目合作经验,难将所学运用于真实问题解决;
学生反感说教式、硬嵌式课程思政,更喜欢教师以身作则润物无声。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有三点应对措施:一是建专业化教材,二是建在线课程,三是做混合式教学改革。
一个理念
基于设计思维,以解决我国教育实践问题为主线,开展项目化混合式教学。
江南大学有设计教育的二级博士点,在设计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设计思维,而我的课程是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因此就将设计思维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重构课堂与教学。
课程目标分为基础目标、高阶目标、思政目标。
基础目标:
了解国内外的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发展历程、掌握基本原理,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型课程观;
掌握在线课程的构成要素、设计理念与一般过程,以及系统化设计与开发方法;
对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形成国际化的认识,能用高品质案例指导自身设计。
高阶目标:
能针对特定的对象和问题开展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能设计思维的理念和过程,合作设计一门在线课程的系统性设计方案,并能基 于一个知识点开发典型的样例;
培养创新能力、设计思维、批判性思维、反思能力等高阶能力。
思政目标:
关注中国教育实践问题,理解在线课程在解决教育问题上的独特价值;
增强对课程设计开发专业性的认识与敬畏,培养求真务实精神,增强专业热爱。
2019年第一轮实践后,我总结了这一设计的优势和问题。
优势:课程有趣,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表现兴奋,学生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尊重,是很有创意的设计。
问题:课时太少,学生课后压力大。最终设计成果质量差距大。经验性摸索,难迁移。
我得到的反思:依托设计理念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并借助亚历桑纳大学的学习设计工具,开展活动设计。在内容设计上,我邀请到了国内、国外在线教育领域顶级专家一起建构内容,保证高品质、国际化的定位。此外,还将第一次课程过程中生成的内容,以动画类视频、报告等形式转化到课程中。
2020年至今,在第二次实践中,我采用线上线下项目化合作实践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
线上主要学习相关原理案例和方法,线下以合作互动为主,基于设计思维开展项目化的设计与实践,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比如,针对缺乏企业实践的问题,我要求学生1人扮演项目经理,1人扮演导学与学习支持服务设计师,1人扮演动态视觉设计师,还有1-2人扮演用户,1-2个人扮演学习设计师,1-2人扮演课程主讲教师。
依托四个阶段重构整个课程的所有教学,把各个阶段用到的典型工具方法融合到课程当中,并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整体来做学习活动序列的设计,课程结束,学生也设计完了。
此外,还设计了非常详细的学习活动参与指导,整合工具-方法-案例,在每次上课时,展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任务后再做,保证了学生参与的质量。
多维度开展学习评价设计。如过程当中的作业课程体验与分析报告、最终的设计报告、项目组的反思报告、个人的反思报告等,全部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
为了让选题符合实际,我们还基于设计思维,开展了很多活动,比如类似世界咖啡法这样的组间交流。最后得到了系列的教学成果。
结语
线上线下融合是未来时代的必然趋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拥抱时代,抓住机会。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是积极的问题发现者和解决者,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去做教学创新,善于找到合适的平台,引入新的理念与模式,开展系统性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不知不觉收获很多东西,混合式教学会成为习惯。尽管混合式教学在现阶段比较新,对教师而言迈出第一步会比较难,但正因为如此,教师更有机会成为混合式教学的引领者。
注:王志军,系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江苏“互联网+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社科优青”,江苏省教育技术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20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