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推广平台有哪些,论坛推广平台有哪些类型?

论坛推广平台有哪些,论坛推广平台有哪些类型?

回溯到十年前,会展还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行业,那时候我正在一家上市车企工作,每年从集团品牌到各车型事业部,大大小小的发布会、供应商年会、试驾会、批量交付会不下百场,我们所接触的媒体联谊会、营销奖项峰会也非常多。在双创背景下国内的创业大赛、创新峰会和论坛也是从那时开始兴起。

那个时候我还是一名职场小白,并没有很深入的参与到其中,但据前辈们回忆,那时很多会都是一票难求的,和这几年的会展境况截然不同。

一、这几年会展怎么了?

病情一、行业内卷

会展最初的作用是一次性聚集各方资源,打破信息差,促进交流,同时对于媒体来说聚合力量打造内容爆点。

但随着会展行业的越来越成熟,我们发现会展行业开始内卷了,市场上的会越来越多,各家所请的嘉宾雷同,内容雷同,甚至主题也雷同。这对于被邀请的企业和嘉宾来讲是得到了很多免费的PR资源,但对于各大媒体和主办方来讲是个互相削弱的过程。对于听众来讲也是个冗杂信息轰炸的过程,久而久之,这个类型的产品不再因为稀缺和必要性而受推崇。

病情二、审美疲劳

而随着企业发布会、媒体峰会论坛的常规产品化,都要承担着不小的营销指标和收入指标,仿佛大家也缺少了以往的匠人精神,模板化操作出的“工业品”自然会引起审美疲劳,现在大多数的会对于受众来说都是可以去,但没兴趣、也没必要。

病情三、形态冲击

现在的峰会论坛十几年还是一个样子,主题演讲、圆桌论坛、发布个仪式,甚至你会发现一个主办方连续办两年的会,其中的议题和圆桌话题都有超过70%的相似度。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以往一次性聚集这些嘉宾的方式可能只有线下的会展,以往一次性能够听很多干获的可能也只有线下会展,而现在资源聚集和内容传达的形态比以往更丰富了。比如线上的商业纪录片,直播、线上的课程,不仅能让人躺在床上就把内容接收了,而且相比台上20分钟的分享讲得更系统化。再比如以往靠线下峰会完成社交的嘉宾,可能会参加现在各种社群和创业营,这种长期浸泡的方式要比一次峰会更深入。

病情四、组织阻力

会展其实是内容与会务的结合品,而企业里必有一方来负责牵头,如果在专门做会展的公司里面还好,大家就这一个事情要干。如果会展只是其中的一小块业务,那就会出现业务贯通的问题,做内容的不会多想会务方面的东西,做会务的更不会思考内容层面的东西,各干各的,硬捏在一块的产品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所以是时候我们应该系统性的思考一下峰会/论坛/发布会的引爆方法了。

其实很多方法在会展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家都已经实践过了,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把好的东西淡忘了,我们现在就一起回顾一下。

二、会展影响力的四大必备要素

一个新闻点+一套内容体系+一条主线+一条副线

这四个必备要素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大部分的会展活动能做到的也就只有“一套内容体系+一条主线”,甚至很多活动仅仅能做到“有一条主线”。

一条主线=凑会

一套内容体系+一条主线=自嗨

一个新闻点+一套内容体系+一条主线=圈层内效应

一个新闻点+一套内容体系+一条主线+一条副线=引爆

一个新闻点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到媒体是否会关注你,比如马斯克第一次来国内是在某媒体举办的大会上,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点。而一些甲方的发布会上,比较引人关注的新品发布本身就是一个好的新闻点。常见的新闻点可以是“重要而又特别的人物出席”“新品牌和产品的发布”“新的战略或组织的变革”“不常见的精彩碰撞……”

一套内容体系其实是会展的灵魂,如果是企业的发布会,那就要从技术、产品、行业形象、公司发展、未来生态等多维度构建内容,发布会现场要有支持这些内容的参与者来共同佐证。而针对不同媒体也要提供不同维度的内容来影响这个媒体的受众人群。比如针对科技产品社区,你要提供产品系的内容,针对门户科技频道要提供技术革新内容,针对商业财经媒体提供行业影响力内容。

一条主线指的是传播主线,要把企业想说的话传播给你的受众圈层,这部分要靠媒体的邀约及核心精准圈层媒体的付费合作,更多的作用其实是构建正向的品牌形象以及行业背书、媒体背书。一般现在的会展这一步做的比较成熟了,大家也会认为这是必备的常规操作。

一条副线指的是如何引发受众自传播,一般中型会议现场的观众流量也有1000人左右了,利用好到场的这一千人去自传播,足够引爆造成病毒式传播效应。为何称作是副线?因为这条线完全有可能脱离主线。比如开场视频很酷、现场的设计很酷、某项表演很酷,都有可能成为你引爆的副线,早年的机器人表演、无人机表演都会刷屏。当然最佳的副线肯定是能够与主线融合在一起,但难度会比较大。而现在的会展副线这部分是常常被忽略掉的。

案例:

论坛推广平台有哪些,论坛推广平台有哪些类型?

小米旗下生态链公司,“贝医生”发布了一款“可以吃的牙膏”贝医生0+牙膏,这场发布会不是中规中矩的发布会。从主题到流程设置,都突破常规、脑洞大开,完美地将产品特性和卖点融入现场互动娱乐中,甚至有记者称:“自己产生了置身某档综艺节目现场的错觉。”牙膏烧烤、牙膏美食大赛、300秒地狱式拷问创始人,世界上吃牙膏最多的“牙膏女王”现身,就在这些有趣的环节中,贝医生0+牙膏“零加色素防腐剂,安全可食用”的特点,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小问题

1、视觉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忽略

前几年我们常常以一个漂亮的主视觉和现场搭建而自豪,近两年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甚至很多会展的主视觉都像是同一个工厂出来的,大蓝底,几条光线线条,你很难找出一个大会的视觉能够讲出自己的整套设计理念的。

的确对设计的看法比较主观,但酷不酷这件事大部分人还是能够达成一致的,好的视觉几乎决定了参会人的第一印象,也直接决定了这个大会的基调,人们愿不愿意主动掏出手机拍几张照,视觉占了绝大部分作用。

而视觉不只是主视觉这么简单,要从设计要素到主视觉,延展物料,现场搭建,换句话说我们构建的是一个环境,让人们置于这个环境中就能感受到你的主题设定。

2、怎么解决到场观众的问题

因为很多会议对规模有要求,但是观众确实比以往更难招了。因为现在的会太多了,而且很多会因为地方赞助的原因,都会在比较偏的位置举办,这就更加大了观众招募的难度。我们通常会说自己的曝光不够,所以观众招不到,但这不是首要问题,我们应该先思考受众为什么要来?

见到平时见不到的人、得到平时得不到的东西、非常好玩、学到平时学不到的知识,这大概是观众到达现场的原因,比如每次峰会都有很多人拥到嘉宾的身边加微信,因为平时他们是接触不到这个层级的嘉宾的,再比如我们的一些高质量报告,网上卖1000元一份,来峰会现场免费获得一份,那么一定会有人因为这个报告特意到达现场。

当我们制造了非来不可的理由时,就要多渠道推广了,活动行上的票一定不能免费,因为免费会大大降低到场率,哪怕收个9.9元也好。要找我们目标观众聚集的媒体或者平台合作去送团票,招募观众是一个长期阶段的工作,要不断用非来不可的理由去刺激观众,不是推一个广告、发个朋友圈就解决问题的。

3、怎么解决请嘉宾的难题

嘉宾现在越来越难请了,流量嘉宾也越来越贵了。也许你会说要靠自己的内容和策划去撬动嘉宾,但这个非常难,因为这个问题的症结就不在内容和策划上。

前几年互联网快速发展,这些互联网企业的老大知名度也更高。而近两年这些互联网企业的老大基本都不做发言人了,企业里培养了一批发言人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来参会。另外近几年硬科技、医疗、5G等这些行业快速发展,而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大众知名度没有互联网那一批人的高,这很正常,互联网是大众直接接触的,而硬科技不是。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主办方的品牌厚度,这直接决定了嘉宾是否出席峰会。

所以我们解决请嘉宾难的问题不是怎么样想尽办法请我们请不到的人,换个思路去想,我们应该做我们应该请的这些嘉宾与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举个最简单的小例子,在嘉宾揭秘的海报上,大部分媒体或企业都会只放一个嘉宾的照片以及抬头,其实这远远不够,因为观众未必了解。如果加上这家企业三年就做出200亿估值,这家企业拥有世界独一份的原创技术,这家企业想在现场找AI合作伙伴,这样的信息加上去才有吸引力,观众也自然就知道他是否该来。

4、怎么解决演讲内容全是广告的问题

为什么说这是个大难题呢?经常参加各种峰会的人就知道,嘉宾两句话没讲完呢紧接着全是广告。但这种广告其实一点效果都没有,讲完以后企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实则是双方都吃了亏。硬广告没人看得不到好的传播效果,举办方也因为硬广告影响了会议的内容质量。

前采很必要,如果你觉得和演讲嘉宾没法对话,那至少和他的PR对话,基本上要确定标签、故事主线、重要内容点,规避一定不能讲的话题,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说服对方硬广的效果很差,帮助对方将硬广转化成生动的推广内容。

5、怎么解决传播预算少的问题

一般一个大会成本也就50-100万之间,当然一些大企业的发布会或者大厂的大型峰会除外,留给传播的费用少之又少,很多主办方可能买两个微信公众号头条的费用都不够。这个时候怎么能解决传播问题?其实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新闻点,一定要制造一个新闻点,这个新闻点够爆,那么你只需要花一个车马费就能轻松上媒体热点位置。如果这个时候再做一个让人感觉意外的爆点,比如某会上的CEO吊威亚下不来了,那么传播量一定非常广,当然我们不建议和峰会主线内容毫不相关的意外。

6、现在线下会展还值得做么

目前来看线下会展的存在还是必然的,因为社交属性更强。这也给线下会展的设计和运营提出了“社交性”和“体验性”提升的硬性要求。另外线上虽然抢走了不少流量,但是想要在线上达到引爆的影响力其实很难,流量费用非常高,在聚集资源的角色上线上也不如线下。这两年疫情我们也举办了不少场次的纯线上会议,主要作用还是在传播。

未来随着元宇宙的发展也许会展行业也会带来颠覆式的改变,其实现在已经有一些类似产品出现,只是费用比较昂贵,还难以完全推向市场。细分+深度+社交可能是未来线下会展的需要继续深耕的方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org/23762.html